进贤梅庄花棍

简介

梅庄花棍又称“打莲花”,起源于元代,是流传在进贤县梅庄镇、二塘乡、南台乡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最早的“花棍”采用池塘中的真实带花莲杆,作祭典、迎神之用,后经民间艺人革新,改用带节鞭的小山竹棍,两头止挂数枚铜钱,再配以红色麻线穗须,并在“花棍”表演中加入茶灯舞,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花棍舞”,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活动之中。

舞蹈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表演者持一根制作简便的“花棍”,伴随音乐节奏,穿插于灯彩队伍中,打出多种不同的茶。花棍挥舞,穗须飘逸,煞是好看。参演人数可多可少;集体表演时,则要求动作一致,步调整齐,花棍上的铜钱随着舞蹈“嗦嗦”作响,使节奏更加强而有力,气氛烘托得十分热烈。

它分为单人花棍、双人花棍和集体花棍。单人花棍由一武生扮相者表演,其手持花棍在急骤的锣鼓声中出场、亮相,步移身转,棍影随人,动作复杂多变,洒脱朴实,刚柔并举的功夫,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双人花棍由男(小生)女(小旦)扮演,分出场、对打、造型三个程序。小生夹棍摇扇行矮子步,小旦持棍甩动纱巾走莲花碎步,花棍相击,边敲边唱,动作诙谐,充满乡野情趣。集体花棍则人数不限,众人依一定队形排列,舞随乐起,讲究整齐划一,夹带长吼短令,昂扬激烈,煞是壮观。

音乐上,采用《一双绣鞋》《白牡丹》《纱中扇》《十二月花》《好一个杨树青》等民间茶灯小调,加上锣鼓、二胡、喇叭等伴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梅庄花棍,乡土气息浓郁。经过数百年的延伸承传,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至今活跃在村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历史渊源

梅庄花棍又称“打莲花”,起源于元代,流传于进贤县梅庄镇二塘乡、南台乡等地。梅庄花棍最初叫“莲湘”。相传元代横溪村武状元邬径邦被奸臣所害,朝廷为表彰其功绩,降旨加封邬径邦及其家人官爵,并加于厚葬。因其头颅已失,故令铸金头一个,代为安葬。村族祖辈万分悲痛,为防他人盗墓,便采用十八副棺材同时出丧,分散地点埋葬。时值盛夏,村间莲花满池,男女幼童采摘带杆莲花与莲藕,纷纷跟随送葬队伍一同送葬。领头者组织村民挥舞莲杆,表达敬慕哀悼之意。此后,每逢祭典、迎神、佳节、灯会等活动,村民便用竹棍,两头挂数枚铜钱,系上红色麻线穗,并配上一些步伐和动作,伴以民间小曲表演。后经加工、改编,形成以挥舞花棍表演为特色的民间舞蹈。


表演内容

花棍舞在民间的各种喜庆表演活动中可见。其动作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并在表演中加入了茶灯舞,使内容更加丰富。表演者各持一根“花棍”,伴随着音乐节奏,穿插于灯彩队伍中,打出多种不同的采茶动作。

表演形式:分为单人花棍、双人花棍和集体花棍。单人花棍由武生表演,其手持花棍在急骤的锣鼓声中出场、亮相,步移身转中棍影随人,依节奏甩打出各式花样,动作复杂多变,洒脱朴实,呈现出刚柔并举的功夫。双人花棍由男扮小生、女扮小旦,有出场、对打、造型三个程序。走场时以锣鼓点伴奏,小生夹棍摇扇,屈膝叉腿,双脚纵跳,行以矮子步。小旦持棍甩动纱巾,走莲花碎步,二人对视,动作诙谐有趣。走场完毕,二人对打,花棍相击,边打边唱,身形变换,节律明显,充满乡间情趣。集体花棍则人数不限,众人依队形排列,讲究动作整齐,步调一致,舞随乐起,花棍挥舞,穗须飘逸,花棍上的铜钱随着舞蹈动作“嗦嗦”作响,使节奏更加明快,昂扬激烈。

伴奏音乐:《一双绣鞋》、《白牡丹》、《纱中扇》、《好一个杨树青》等民间茶灯小调以及二胡演奏的《十二月花》。伴奏乐器有二胡、喇叭、锣鼓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