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长龙

  • 项目编号:
    3-Ⅲ-39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长龙是流传于吉水县盘谷镇曾家村的传统灯彩,由九节布龙发展而来,以“长”著称,龙头龙身龙尾共333节,1000多米长,400余人同时参与舞耍,表演要求协调性高,注重队形变换。其造型优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我国同类灯彩中所罕见。

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重30公斤,由竹篾彩纸(布)制成;龙身以竹蔑制成鸡笼状,每节间距6尺,黄布相系;龙尾与龙头相配,但较龙头轻巧灵活。龙身以金色为基调,舞者着一色的灰蓝色服装,轮廊清晰,色调和谐。

舞长龙常见的花节有会圈、倒四门、串四方、团龙、倒龙等。其表演注重队形变换,以各种气势恢宏的造型取胜。如巨龙漫游、卧龙戏珠、老龙盘柱、龙潜龙门等。表演时由10支吹打乐队伴奏,乐器有锣、鼓、钹、小锣、唢呐等。

历史渊源

《长龙》是九节布龙发展而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长龙”起源于吉水县盘谷镇的上曾家村。该村四百多户,全部曾姓,是吉水县兴旺发达的名门望族之一。

历史上,吉水曾氏文风鼎盛,代有俊杰,从唐朝至明朝考取进士30多位。闻名遐尔的吉水“一门三进士”就出在上曾家村。

上曾家闹龙灯起源于宋朝。“长龙”的形成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曾存仁考中进士,村民们闹九节龙灯上他家祝贺。赞曰:“龙灯到华堂,老爷上金榜”。嘉靖三十八年(1559),曾存仁的大儿子曾同享又考中进士,村民们特别高兴,加敬加意制作了两个九节龙灯,上他家祝贺。赞曰:“双龙到华堂,父子上金榜”。万历五年(1577年),曾存仁的二儿子曾乾享再考中进士,村民们更加高兴,自动聚龙30节,以“3”象征曾氏一门三进士,大搞庆贺。这是长龙的雏形。以后凡有喜庆大典,龙就增加节次,逐渐就演变成如今的333节长龙。“333”有“一门三进士”父子3进士,明朝三进士等寓意。

从明万历五年乡亲们聚龙30节恭贺曾氏一门三进士至今,吉水县上曾家村“长龙”已传承430余年。起初,仅上曾家村人有此舞“长龙”习俗,稍后不久,一些周围乡镇、村庄也纷纷效仿,吉水“长龙”由此渐渐流传开来。

表演内容

“吉水长龙”的主要表演花节有:会圈;倒四门;串四方;团龙;倒龙;巨龙漫游;卧龙戏珠;老龙盘柱;龙潜龙门。

“吉水长龙”是一种借助龙灯道具来进行表演的舞蹈。各地龙舞多为九节,少数十一节,至多十三节。而吉水“长龙”却多达333节。

“吉水长龙”虽然有会圈、倒四门、串四方、团龙、倒龙、巨龙漫游、卧龙戏珠、老龙盘柱、龙潜龙门等不少表演花节,但因节数太多,受表演场地限制,多以巨龙漫游花节使用最多,也最为壮观,最具吉水长龙特色。除巨龙漫游花节外,其余花节也多为造型表演形式。在大场地表演时,巨龙漫游是贯穿性花节,其他造型表演为辅。由于节数多,其表演能充分显示出龙的威严、气势和华丽。

长龙于乡间田野行进时,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最能体现巨龙漫游之特色和气势。

“吉水长龙”是一项大型集体性舞蹈活动,由三百多人共同表演,团队协调性强。表演重在运用队形变换,以展示龙的各种身姿、形态。

“吉水长龙”色彩以金色为基调;舞者着一色的灰兰色服装。在蔚蓝色的天空与赭石色的大地相互相衬下,显得轮廊分明清晰,色调和谐。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安市吉水县

保护单位:
吉安市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