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祝氏宗祠的建造技艺

  • 项目编号:
    2-Ⅷ-19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龙溪祝氏宗祠占地2583平方米,存有前厅、中堂、后厅三进,内置戏台、跑马楼及各式厅堂、厢房和“崇德”“报功”寝房。功能完备,错落有致。整幢建筑荟萃了赣、浙、闽、皖各种建筑技艺,建筑构件中的石雕、木雕涉及的技术涵量和内容极具地域特点。

龙溪祝氏宗祠保存了宋代以来民间木作遗风。宗祠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堪称古代木作房建的样板。究其原因:一是木料就地取材,价廉而易搬运。如《郎峰祝氏世谱》记载:“所需材料,众议坟山水口古木不论公私尽行选伐”;二是龙溪处于深山腹地,交通不便,工匠建筑世袭相传,故全村古建筑群皆用古老的传统建筑手法,并一直传承下来。龙溪祝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传统的明清建筑模式,在外墙处理和梁架结构乃至建筑构件的雕刻装饰、绘画等方面,表达出江南古建筑的传统艺术风貌。

龙溪祝氏宗祠从明代到清代,展示了江南建筑的发展轨迹,是广丰县古建筑中时代较早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物。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和建筑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2008年,龙溪祝氏宗祠建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龙溪祝氏宗祠位于广丰县东北边缘的东阳乡龙溪自然村。龙溪村,因村旁有龙溪而得名。据《郎峰祝氏世谱》记载,祖祝姓徙自浙江江山,耕读为家,“重书尚学”,乃“赣之东北广元望族也”。村落境内山青水秀,群山环抱,林木葱茏,龙溪水潺潺流过,风光优美秀丽。全村今有480户,1700余人,大部分姓祝。村内的住宅、宗祠、亭阁及标志性古建筑有300余幢。其中明代建筑有20余幢,清代建筑有130余幢,其它为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据《郎峰祝氏世谱》记载:“自始文公于明永乐年间肇居于此,至成化三季人丁繁盛,斯文振兴,始建宗祠”。龙溪祝氏宗祠万历年间整修一次,清雍正六年(1728)扩建一次,嘉庆十四年(1808)重造头门,道光九年(1829) 修建中堂,次年修龛,咸丰九年(1859) 再建后院“崇德”、“报功”两寝。从始建年代计算,龙溪祝氏宗祠至今已有540余年,经历过五次扩建和修葺,保存了大量古文化信息和建筑绘画技艺,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存

制品与相关作品

(1)布局艺术

祝氏宗祠占地2583平方米,采用大型院落式建筑,有利于采光和通风。祠分三进,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前厅――中堂――后厅。前厅倚门为戏台,山字形重檐歇山顶。台前是宽敞的前院,两侧长廊为二层木质结构,下层隔为厢房,上层为跑马楼,与戏台相连,专属老人、妇女与小孩观剧之地。中厅每隔五间,后院分设后厅与崇德、报功两寝,皆为安放祖宗灵位与子孙禄牌因缘之所,院中天井有菱形水池一座,用于防火。祠之两侧又有接待官员贵宾的客房、膳堂和马廐。

(2)梁架构制

梁架是传统古建筑的构造形式。祝氏宗祠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

制作梁架以梁、枋、檩、椽、柱为主要构件。因厅房的深度和阔度不同,具体构件长短也不同,但各种位置不同尺寸的梁枋檩构件都用榫卯式连接组合形成框架体系。其不同的梁架形式采用不同的组合连接方法。如穿斗式构架,柱上端直接承檩不用架,进梁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柱间穿枋连接组成排架,以斗枋将排架相连形成框架系统;抬梁式构架,为屋顶进深方向柱顶抬梁、梁上安置短柱,上面再安置短梁,按步架逐层缩短,直至屋脊。排架由木匠制成后,要按规定位置竖在石础上。竖排架时,每根木柱两面都捆绑粗麻绳,先将排架柱脚放在石础上,每根柱脚用一至二人拿木棍抵住,以防拉柱时柱脚打滑离开石础。然后,一面用人拉紧麻绳,由领头人高唱“号子”指挥,众人唱和,边唱边拉,劲往一处使,逐渐将排架竖起,直至拉竖为止。另一面用人握紧麻绳,防止拉过头排架倾倒。木排架扶正后,排架与排架间用斗枋连接形成框架系统。

(3)墙体构筑

墙体是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祝氏宗祠与文昌阁墙体与梁柱构件分隔空间,这种设计,墙体不承受屋顶重量,被形容为具有抗震作用“墙倒屋不塌”的构造。四周围墙是外抹石灰的混水墙。采用24×16×2cm的青开砖为墙体建筑材料,用石灰浆为粘合剂。砌砖时,先将两根白线一横一竖拉直固定位置,开砖砌上灰浆紧靠两线位置里外立砌,层与层之间,错开半块开砖位置,形成品字形。每横砌一块,又直砌一块相隔,使里外砖相连接,以增加墙体牢固。每砌2至3层开砖后,用碎石和干土灌斗,然后用开砖平面封砌。如此自下而上,至顶端檐墙向上斜收与檐枋下皮相接。两侧外墙上端则随着歇山顶屋。架、墙体分三层逐层缩短,构成五岳朝天式前顶墙。这种结构被形容为具有抗震作用的“墙倒屋不塌”的构造,具有防火挡风的功能。

(4)瓦件铺盖

采用灰陶板瓦仰合式屋面。屋架组合形成后,将平板椽架在檩条上,椽的两头用铁钉固定。然后在平板椽上先铺仰瓦,再覆盖瓦。屋面呈马鞍形,上竖、中缓、下平。檐柱用“三分”水。步柱用“四分”水,筋拉用“五分”水,屋栋用“六分”水。俗称“檐三、步四、筋五、栋六”。铺瓦时,因马鞍形坡度不同,在檐头滴水以上一般按压七露三铺瓦,檐起和脊根部位置因屋面坡度陡缓,疏密适当调整,但必须做到“三搭头”,以保证屋面不渗不漏。整座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清一色的花格门窗,古色古香。天花、藻井、雀替、斗拱饰以朱漆彩绘,令人赏心悦目。四周廊庑檐柱的木构件上雕有神话八仙人物,以及松鹤、仙鹿、花卉等吉祥动植物。在前院两侧厢房的跑马楼板壁及前厅的藻井上,均绘有壁画,色彩淡雅,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人物生动。反映了宗族自然和睦、孝亲事国的美德和理念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广丰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