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

  芦笙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苗、侗、水、仡佬、瑶、壮、彝等民族中的一种多管型簧管乐器,它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奏时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轻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过吹气、呼气来鼓簧发音。芦笙具有独特的音高,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及三和弦效果。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丹寨县境内所有苗族村寨和邻近的雷山、榕江、三都县及都匀市的部分地区。苗族最早的乐器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乐器“笙”和“匏”。在长期战争和迁徙的过程中,芒筒芦笙一直是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定居于丹寨的苗族群众世代谨守着传统风习,使芒筒芦笙乐舞一直保持着原初的宗教功能。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每队16人,共有芦笙3支、芒筒13支。吹奏时,芦笙领于前,芒筒随于后,且吹且舞,沿顺逆时针方向围成圆圈,缓缓向前。众人以脚蹬地,发出整齐的舞步声,与乐音相应和,苗族称之为“齐心集鼓社,齐步踩笙堂”。作为苗族古老的乐器之一,芒筒芦笙的主要功能是娱神,它多用于大型庆典、祭祖、丧葬等活动,而以丧葬场合使用最多。参大型庆典时,芒筒芦笙往往在迎送祖鼓、斗牛场激牛、竞技场助威等活动中伴奏。芒筒芦笙曲目众多,其中用于祭祀的曲调有【怀祖曲】、【邀约曲】、【离别曲】等,用于丧葬的曲调有【过路曲】、【进门曲】、【悲伤曲】、【送别曲】、【安慰曲】、【离别曲】等。
  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演奏方式独特,曲调悲壮肃穆,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和地域特征,在苗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丹寨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作为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艺术,芒筒芦笙乐舞长期在苗族群众中有序传承。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文明的普及冲淡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基于这种状况,苗族芒筒芦笙舞的前景不容乐观,急需加强抢救保护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丹寨县

保护单位:
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