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包等见于史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的基本结构以架木、苫毡、鬃绳组成:

  架木结构有:陶脑——圆拱形天窗;乌尼——连接陶脑和哈那的辐射状细木杆;哈那——支撑蒙古包的网状围墙;乌德——蒙古包门。蒙古包的架木不用任何铁件。

  苫毡:由盖毡、顶毡、围毡、外罩、毡门头等组成。覆盖陶脑的方形活动盖毡,称作“乌日和”,拉开时通风采光,遮蔽时挡风避雨。

  鬃绳:包括捆绳、围绳、压绳、坠绳等,用来连结、围捆、加固蒙古包的木架和苫毡。

  蒙古包呈圆形,具有抗风抗震、冬暖夏凉、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轻捷便携的优点,适合北方恶劣气候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营造技艺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等工序于一体,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造型独特,工艺精良,体现了蒙古族高超的技能和智慧。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