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 项目编号:
    Ⅱ-105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行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它已经成为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广泛社会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形式,既保留了蒙古族音乐固有的高阔辽远、粗犷豪放风格,又带上了质朴欢快、节奏鲜明的农耕色彩,同时还吸收、借鉴了原始宗教艺术的内容,显示出淳厚清新、庄重肃穆的情味。
  这种民歌按题材内容可分为酒歌、婚礼歌、祭祀歌、赞颂歌、情歌等,歌词采用叙事体民歌典型的两节一单元“章节重叠复沓”形式,四行为一节,上下两节重叠复沓,八行构成一个意义段落,同时运用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叙事抒情,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东蒙短调民歌大多由五个音符构成,“4”和“7”两个音符用得很少。调式最常见的是羽调式和徵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较少使用。与长调民歌相比,东蒙短调民歌具有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的特点,一般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演唱。其代表作品有《送亲歌》、《祭火歌》、《六十三》、《万里》等。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以百科全书的规模记录了当地蒙古部落的发展历史,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东蒙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现代蒙古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目前,当地的短调民歌艺人年事已高,传承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亟待解决。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