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杂技马戏(宿州市埇桥区)

        在民末清初,埇桥区蒿沟乡一带农民就已经盛行杂技和民间曲艺,到了清朝末年,该项艺术已具相当规模。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尹清云、顾传标、吴清云为代表的杂技名人,率先将动物融入杂技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有着"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美誉。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尹清川、李同仁、郑继荣等为代表的驯兽动物展开始出现,并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脚踏实地,埇桥区马戏艺术由此拉开序幕。 解放后,原宿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来自民间的马戏艺术,并于1956年正式成立了国有动物表演团,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一直是全县最大的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以埇桥区蒿沟乡为中心的民间马戏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民间马戏团已发展到200多家。进入新世纪,虽然马戏艺术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马戏团的个数发生减少,但各马戏团的动物数量、演出种类得到很大提高,许多马戏团已经成为职业马戏团,并具备了国家一流的演出水平,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006年初,中国文联在济南召开会议,会上对埇桥区马戏艺术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提出演出市场已经占据全国一半的份额。2006年5月,安徽省杂协召开三次会议,并把确立埇桥区为全国马戏之乡当成今年的工作重点,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今年六月,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安徽省杂技家协会的主要领导来到埇桥区,对马戏艺术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一致认为埇桥区马戏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杂技的中心在吴桥,马戏的中心在埇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申报地区或单位: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保护单位: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