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 项目编号:
    2-Ⅷ-12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南丰泥炉为江西省南丰县生产的传统陶器日用品,系选用优质泥料,经精制烧炼而成,品种有1-4号盖炉(又称炭炉)、1-3号普通煤炉、1-7号柴炉、100型及120型蜂窝煤炉四大类。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设计科学,火力强、升温快。以盖炉为例:其结构有炉托、炉身、炉门盖、炉面大盖、小盖五个部分。炉托呈园形、隔热作用,防火星掉在桌面;炉身呈八方形、上大底小;炉门盖型不一,有扇形、方形、腰子形等;炉面大盖为八方形,调节温度、控制火力,正中是八方形小孔;炉面小盖亦为八方形,与大盖相吻合。当所有炉盖盖好后,密封极严,炉火即熄。该炉分为4种型号,1号炉最大,4号炉最小,3号 炉高19厘米,炉面直径对角线19厘米,炉底直径对角线13厘米,炉桥上容炭深6.5厘米,炉桥下通风孔深4.5厘米。

南丰泥炉由于制作工艺讲究,造型美观,结构科学合理,加上炉底通风,锅面离火近,热能利用率可达70%以上,既节能又方便,很快便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一种较大规模的手工艺产业。南丰泥炉厂早期集中在县城,1987-1998年为高峰期,扩展至十几家,随着产品畅销逐渐扩展到梓和、市山、莱溪、洽湾、桥背、八都、黄家、渡头、大坪嵊、石子山等地。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引进了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泥炉产品销售量逐年下降,目前只有石子山、大坪嵊、原陶瓷厂、渡头四个个体制作点和县泥炉厂

历史渊源

南丰泥炉又名南丰盐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距今有120年历史,先期由赣州人金万鑫仿制成功,尔后有曾鼎兴、张洪发也仿制出柴炉、炭炉等,原料为优质粘性泥土。其产品销路打开后,为减轻课税,谎称在制炉中注入大量食盐,当时用于制作泥炉的筛灰来自包装食盐的草袋,而使得泥炉有咸味,当局信以为真,从此泥炉称盐炉,1953年才改为南丰泥炉。 1949年8月以前,全县仅几家前店后坊的泥炉店,生产圆形泥炉,年产1.55万只,1950年产量达2.8万只,自产自销,批零兼营;1953年南丰泥炉参加全省第一次轻工业产品展销会荣获特等奖。1954年组成南丰泥炉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转为南丰泥炉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更名为南丰泥炉厂。在“文革”期间,南丰泥炉生产受到冲击,1966-1976年十年间仅生产17.1万只。1979年后南丰泥炉有了更快发展,压坯使用机械操作,创造出烧木炭的八角小盖炉。1979年以来连续三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证书,1980年南丰盖炉注册为“桔城”牌商标,1987-1998年年产量达32.83万只,最高峰年产量达50万只,远销于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及省内城市和乡村,深受用户称赞。现在南丰泥炉大多由南丰泥炉厂生产,还有少量产品来自个体私营业主

技艺流程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十几道工序:

(1)选泥:选择白色的观音泥,其粘性土分布在地表4米以下地层中,无杂质。 

(2)晒干:将取出的泥土晒干。 

(3)浸泡:将晒干的泥土放置在泥盘中浸泡。 

(4)筛灰:将谷壳灰过筛,解放前也曾用过草袋灰。 

(5)练泥:将500公斤浸泡后的泥土与40公斤筛灰均匀搅拌在一起,使泥灰成一体。原人工练泥,现改为机械练泥。 

(6)车坯:原手工操作将练好好的泥置于炉坯架上,快速转动而成形称为车坯,后机械操作称压坯 

(7)凉坯:将压坯分层摆放于厂房内,充分凉干。 

(8)刨坯:将凉干的炉坯四周刨光。 

(9)过釉、磨光。 

(10)割坯:采用各种刀具将磨光的炉坯进行割形,并在相应部位盖上图案、商标、型号、生产厂家等标志。 

(11)晒白:将割好的炉坯放置在太阳下晒干至乳白色。 

(12)炉桥(炉底制作):制作炉底坯(泥灰比为1:1),然后在炉底坯上打眼,晒干。 

(13)托盘:通过制坯、刨坯、过釉、磨光后晒干。 

(14)耐火泥:制作耐火泥按泥灰比3:7的比例搅拌而成的粘性黑色泥灰。 

(15)焙烧:将晒干的托盘、炉底、炉身平行放置在窑中,用木柴,通过880℃的高温烧炼20-24小时而成后才出窑,时间视窑大小而定。 

(16)贴底:将炉底贴在炉身底部。 

(17)着灰:将耐火泥均匀粘贴在炉身内壁约1-2厘米厚,视泥炉型号、厚度不一。主要起隔热作用。

(18)成品包装:将托盘、炉身包装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