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三十:傩戏

临武傩戏

  临武县位于湘南南部,居南岭山脉东段北麓,北界桂阳,东北连北湖区,东接宜章,南邻广东连州市,西靠蓝山,西北毗嘉禾。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临武县。由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科学文化落后,自古迷信鬼神,占卜问卦,请神送鬼,游神赛会,收惊捞魂等相沿成习。解放以后,科学文化不断普及,迷信活动逐渐减少,大规模的活动已消亡。大冲油湾傩戏幸有传人。

  我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从永州市兰山里田迁过来,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该村流传的傩戏形成于大明成化年间,于八十年代初逐渐恢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

  大冲“傩戏”,当地人称之为“神狮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方式,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请愿、还愿来祈求美好的愿望。傩戏每年只在正月里表演。出神之前要请法师做佛事,之后由许愿方准备黄旗,带好三牲供品到路上来接,行人要避之。“神狮子”演员都是带着樟木所制作的傩面具表演(演员全是男子),音乐高亢激昂,具有道教音乐元素,表现形式原始,情景人物丰富,主要人物形象源于神话,有夜叉、二郎神、关公、来保、三娘、土地、小鬼、猴王、狮王,表演活动一般在半夜开始串村过巷,边唱边跳边念,狮猴嬉戏,尽显民间原始娱乐的形态,整个表演古朴奇特,在表演过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错渗透,具有浓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临武傩戏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演变,至今堪称一块“珍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保留着“傩戏”最原始的因素“傩祭”在里面;(二)具有区别于其它地方傩戏的成分,即人物身份的不同;(三)起源于劳动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表达;(四)傩面具戴法的不同;(五)具有专门的音乐体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过程中,它融入了临武花灯、小调、神话传说等地方艺术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临武傩戏的艺术特色。

  临武傩戏・跳傩神

桑植傩戏

  桑植县,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县。与湖南、湖北毗邻,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3―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桑植就有原始人类活动。桑植上古史籍称西南夷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充县,为桑植建县之始。元置桑植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置桑植县,属永顺府。中华民国时,直属于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隶属永顺专署。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5月划属张家界市。

  桑植县因地理位置偏僻,明代前,桑植以驿道为主,明代始建木板桥、石拱桥。公路始建于1956年,1957年正式通车,公路未通前,桑植交通以陆路、水运为主。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经过漫长时期的传承和演变,发展成为民间戏曲。桑植傩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本主傩为全国独有。这种历史极其悠久而又广泛深入人心的民间艺术,被当今中外一些学者誉为艺术的奇迹、科学的宝藏,它是“舞之源”、“戏之始”、“中国艺术史的宝库”、“中华民族之骄傲”。桑植傩戏非常古老,傩戏之源,远溯原始祭歌,极富幻想。桑植傩戏试图借力丰富的想象去征服自然和驱逐病疫,从而过上欢乐幸福的生活,从原始文化综合体向近代艺术发展。

  桑植傩戏经历几千年,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和表演风格,呈现特点:一是坚持“正戏正演”和“花戏花演”,是桑植傩戏表演的突出特色。正戏正演必须严格“循章循句,循字循腔,规行矩步,一丝不苟”。花戏则即兴发挥,即兴创作。二是桑植傩戏全部由桑植地方方言道白,唱腔低沉,音域狭窄,充满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情调,保持了“一人启口,众人帮腔”和“乐里藏音”的古代传统。三是桑植傩戏唱腔丰富,多达300多种。

  桑植傩戏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文艺价值。桑植傩戏保留了从民间说唱过渡到民间小戏的痕迹,塑造了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二是民俗学价值。桑植傩戏留存古老的风俗习惯,原始宗教的元素;三是民族学价值。桑植傩戏残存着远古风俗的群体记忆,是封建时代苦难生活的投影。四是美学价值。桑植傩戏具有自娱自乐的娱乐功能,具有浓郁的政治气息和地方特色。

  桑植傩戏是上古时期的巫以及后来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原始遗风的巫文化,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研究古文化的“活化石”。

  桑植傩戏现有傩坛演出班子70多个,因电视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的传入,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年青一代愿意从事傩戏的人越来越少,桑植傩戏传承已呈现一个青黄不接的断层。

桑植傩戏・告茶

梅山傩戏

  保护单位:冷水江市文化馆

  主管部门:冷水江市文化局

  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现存《搬开山》、《扎六娘》、《搬架桥》等10余个剧目,没有规范的演出脚本,主要角色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需要临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唱腔为民间小调,现存表演傩面有开山、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9种(类),导具除傩艺师自带各种法器根据剧情需要变换不同导具外,傩事事主家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及观众都能成为傩戏表演的导具。伴奏用锣、鼓、牛角号等简单的傩事乐器,供奉的神�o有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韩王、梅山神等。

  目前该市郊区有9乡镇20余个傩坛200多名傩艺员演出傩戏。

  冷水江市位于娄底市中部,东接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北为新化县,宋以前为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宋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之后,为新化县管辖,1969年单设县级市,总人口37万。

  该市宋前苏、张等23姓土著史称“梅山峒蛮”,为古“三苗”族裔,梅山傩戏即由土著巫傩师以家传和师传两系传承至今,是记录千年来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是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宝贵的信息源。2006-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相继在该市专设了 “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和“傩文化研究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9月选调其《开坛傩礼》和《搬锯匠》两剧目作为“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中方演出节目,被媒体誉为“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

溆浦傩戏

  保护单位:溆浦县文化馆

  主管部门:溆浦县文化局

  溆浦是屈原长期流放的地方,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溆浦傩戏在巫师的祭祀活动中诞生。此次申报的卢峰镇哑塘村周氏傩坛,早在明末就已经形成。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溆浦境内有巫师班约30个,傩戏伴随着他们的巫傩活动,曾极为盛行,此后逐渐走向衰落。

  溆浦傩戏保留着原始戏剧的状态,都是傩坛祭祀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属于具有戏剧因素的傩歌演唱;有的是情节简单的戏剧。溆浦傩戏的剧目,除《孟姜女》一剧外,与沅陵的辰州傩戏各不相同。

  溆浦傩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古老的女神崇拜,保留了早期人类从渔猎走向农耕的过程。从它的某些蛛丝蚂迹中,可以寻找到《楚辞》的根,同时也寄托着溆浦人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在2007年11月举行的“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期间,溆浦县展示了哑塘周氏傩坛自乾隆五年(1740)到1986年的巫书抄本共计145本,并演出了部分傩戏节目,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研究溆浦巫傩,将为屈原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子,使屈原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溆浦傩戏 《游船送瘟》 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