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

  • 项目编号:
    Ⅱ-119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琵琶”二字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批”和“把”是这一传统乐器的两种演奏手法,相当于今之“弹”、“挑”,器以技名,称作“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是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琵琶经历了由横抱拨弹到竖抱手弹的转型。唐代是横抱拨弹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到明清两代,琵琶艺人对琵琶乐曲特别是大型套曲的创编作出了很大贡献,形成许多著名的琵琶演奏流派。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先生对琵琶进行大胆改革,首创六相十三品琵琶。新中国成立以后,琵琶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现在琵琶除用于独奏及民族管弦乐队外,还是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乐种的主要乐器。
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发源并长期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贾公达、范正奎、李连诚、宋慧玉等糅合南北琵琶演奏风格,承袭古曲而自出新意,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派。清末至民初阶段,瀛洲古调派出现王东阳、黄秀亭、沈肇州等代表传人。1916年,沈肇州编撰出版了《瀛洲古调》曲谱,内收曲目45首部,由《飞花点翠》等22首慢板、《诉冤》等17首快板、《思春》等5首文板和一首《十面埋伏》武板组成。由此开始,瀛洲古调派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名动四海。20世纪40年代,崇明县瀛洲古调派传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技艺超群,并称为“琵琶三杰”。如今崇明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已蜚声全国,成为音乐界公认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
  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音色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典雅的情感,显现出闲适、纤巧的意趣。瀛洲古调派演奏曲目多为文板小曲,每曲描写一个场景或一种事物,既可独立演奏,又可组合联奏,这在中国琵琶流派中是绝无仅有的。瀛洲古调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之精,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而不同凡响,为我国著名的琵琶流派。
  目前,瀛洲古调传人日渐稀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多人锐减至8人,其中能演奏套曲的仅有1人。在全国音乐界,教学中演奏的瀛洲古调派乐曲仅8至10首,对有45首曲目的瀛洲古调派来说,其完整的风采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在此情势下,对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必须迅速着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崇明县

保护单位:
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