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传统榫卯制造技艺

榫卯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虚实相生、以制为衡”的工艺理念和独具匠心的架构,被誉为中国古典木艺的灵魂。此项工艺在江西省鄱阳县珠湖乡、莲湖乡和莲花山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积厚遗远、传承至今有九百余年历史。当地的永福寺塔(1024年)、饶州府文庙(1650年)、郭西庙1880)、莲花寺(1927年)等古建筑都遗存有鄱阳传统木作榫卯工艺的印记。

鄱阳传统木作榫卯制造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选材、结构、形质、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保存有传统榫卯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和技法。精巧的构造蕴含着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和科学严谨的力学原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变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瑰宝。

历史渊源

鄱阳传统木作榫卯制造工艺传承历史源于寺观塔幢与府衙的兴建。西晋时期,鄱阳为江右名埠,宗教兴盛,修寺立观,榫卯技艺日趋成熟;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兴建的永福寺塔(一层斗栱、七层檐廊均为木构)、明代淮王府第(已毁)、清代饶州府文庙大成殿(1065年)、民国时期的莲花寺(1927年)等古建筑都遗存有鄱阳木作榫卯技艺的印记。鄱阳县志载:“莲湖乡孙坊村木匠师王百汉(1888-1972)修建莲花寺时,运用多种榫卯技法制作的“空心八卦亭”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同业者不明其妙法都啧啧称赞”。饶州府文庙大成殿和魁星楼重修时,对衔接重檐的藻井和廊檐“莲子肿”(斗拱)结构感觉棘手,结果由王百汉荣修复成功。鄱阳县及邻近的乐平、余干、万年县古戏台的修建,很多都凝聚了王百汉匠师的榫卯技艺和辛劳,至今仍为人们称颂。自小师承父业的鄱阳县珠湖乡匠师李爱京以小木为见长,精通榫卯技法和古典家具修复,是鄱阳县榫卯工艺传承的领军人物。作品“云龙衣柜”“皇宫椅”获2009年“麒麟杯“全国工艺品名家名作大奖赛金奖;2011年5月,作品“束腰马蹄足画案”获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红木家具文化节金奖;在2014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李爱金的扇形南官帽椅、三屏罗汉床、四面平琴几连凳进行榫卯结构拆解表演,美妙绝伧的独门绝活为江西的传统技艺嬴得了荣誉。

主要特征

1、构造精巧,蕴含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和科学严谨的力学原理。

2、契合严密,结构稳固,历久弥新。

3、活态流转,保存有传统榫卯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和技法。

4、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






申报地区或单位:
鄱阳县

保护单位: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