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瓦屑坝祭祖

  • 项目编号:
    4-Ⅹ-26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元末明初时,在“江西填湖广” 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余万江西移民从瓦屑坝出发,移民到湖广地区。六百余年来,数以万计的瓦屑坝移民后裔来根祖之乡---瓦屑坝祭祖,形成一种久经不息,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延续着中华民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的特殊情结。

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美誉,其地表层遍布陶片瓦器,绵延长达十余公里,考古专家认为至迟在唐代,这里曾烧窑制陶。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自瓦屑坝迁徙,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迁居的移民后代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主要包括:瓦屑坝移民码头祭祀先祖活动、鞠躬礼仪、瓦屑坝寻宗问亲、拜竭家谱、祭祖大典等内容。

历史渊源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著)在“鄱阳县”项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瓦屑坝有古代制陶历史和大规模移民史,源于历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文化习俗源远流长。

瓦屑坝是明代江南最大的移民集散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计口授田”和移民垦荒措施,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从瓦屑坝走向鄂豫皖,被史家称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与山西“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据《明史·食货志》及《中国移民史》载,明洪武年间,仅是江西一省,移民总数就达234.3万人。

据史志及家谱记载,明代瓦屑坝移民大体从瓦屑坝河下登舟,经鄱阳湖出湖口入长江,然后或溯江而上至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或沿江而下至安徽、江苏等地,其中分布较多,影响较大的是安徽的凤阳、合肥、桐城、安庆,湖北的武汉、黄州和湖南的长沙等县市。迄今这些地方还留有当时迁徙的痕迹,如武汉市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湖”、“江西垸”,蕲州城东还有地名称“瓦屑坝”。

移民的时间和原因。朱元璋立国伊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大批贫苦无地的农民及流民,被强制移民到因战乱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人少地多的宽乡之地湖广地区。

移民人数。瓦屑坝是明初“江西填湖广” 大移民的集散地。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中国移民史〉〉和大量民间宗谱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一十余万人,其中近百万移民是饶州府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人是从鄱阳瓦屑坝迁出的。从江西各地和从饶州府各属县来的一批又一批移民到瓦屑坝集中后,在瓦屑坝码头乘船驶过茫茫鄱阳湖,经滔滔长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与亲人,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走向未知的世界。

移民的流向。在声势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流向,史书上未做详情记載,地方志中也只有片言只语,以至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地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 在何处及先祖始迁祖地。

家谱是家庭的历史,她记载着家族的起源,发展,迁涉,定居的时间及地域,写明家族的根及家族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及定居地。我们共收集到近900部宗谱,在这些宗谱中,移民后裔都记载着他们的根在瓦屑坝,都自称自己是“饶州人” 或“瓦屑坝人” 。

从收集到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各地姓氏及鄱阳各乡镇的家谱中,我们发现瓦屑坝移民分别分布在这些省的96个县市。计安徽34个县市,湖北28个县市,湖南19个县市,河南、四川15个县市。

相关民俗活动

一、祭祀活动有放河灯、烧纸钱和寻根祭祖。

放河灯放河灯是盛行于明淸两代的湖区祭祖习俗。据记载,以漂流谋生的湖区人,在老人故去后,子孙们为了使先祖的灵魂认得回乡之路,于是就制作多盏“莲花灯” 放于河、湖面上,让其随波逐浪漂流。传说“河灯” 可为阴间鬼魂引路,谓之“冥照” 。后来,远离故土的江西移民在老人去世后,后裔子孙延续了故乡祭祖习俗,在祭祖时制作多盏河灯放于河面漂流,满足故去老人灵魂回归故土的愿望,传承了鄱阳湖湖区“放河灯” 的祭祀习俗。“放河灯” 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祭祖时放,历时各家各姓,将数百盏“莲花灯” 于夜间放于河、湖水面上,让其随波遂流,场面蔚为壮观。

七月半烧包即在每年七月十五曰(中元节)那天,烧纸钱给先祖。纸包內放纸币及用纸制作的各种物件、金银首飾。烧包时一家人要在先祖遗像前点燃香烛、摆上饭菜、酒水,供先祖享用,以求先祖保佑,降福于子孙后代。

寻根祭祖 瓦屑坝移民后裔寻根祭祖习俗,是以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祭拜先祖及祈福求安为主要內容的祭祖活动。这种祭祀习俗,是经六百余年形成的习佫,它具有特定內容和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缅怀先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移民们一代又一代,他们念念不忘根,念念不忘“我是瓦屑坝人” 。移民们离开了瓦屑坝,但没有忘记瓦屑坝。“堆满瓦屑的岸坝,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是我先祖的故士,那里有我同宗的亲人” 。六百年来,不断有湖广地区的移民后裔来瓦屑坝寻根问祖,祭拜先祖。每年以清明节前后及年关前来瓦屑坝祭祀者居多。

祭祀形式可分单姓、多姓联合及组团祭拜形式进行。每年参与瓦屑坝祭祖活动人数多则上千,少则数百人。

单姓、多姓移民后裔来瓦屑坝祭祖,是指某一姓氏或多个姓氏的人同来瓦屑坝寻根祭祖。

(一)竭拜移民圣地。瓦屑坝是“江西填湖广”移民始发地,他的始迁祖无论是或不是瓦屑坝村人,但他们的始迁祖是从瓦屑坝上船出发的。六百余年来,先祖都把瓦屑坝看成是自己的故乡,因此移民后裔们都要在瓦屑坝老码头扁子港处点上香烛,燃放鞭炮,望北行跪拜礼,并高喊“瓦屑坝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故乡,我们终于回家了!”移民后裔迢迢远归,赤子之心,恋乡之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二)寻根访祖。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她记载着家族的起源、发展、迁陟、定居的时间和地域,写明家族的根及家族的来龙去脉,标明该姓氏祖先的始迁祖地及定居地。移民先祖及后裔,把先辈迁徏经历的珍贵资料记录下来,存之以史,以作后世永久传承的依据和借鉴。

移民后裔来瓦屑坝寻根访祖,往往都带着自己的家谱来瓦屑坝。他们根据家谱中提供的信息及先祖模糊不尽的口传寻访先祖居住之地及本宗姓亲人。

(三)谱堂祭祖。移民后裔在确认自己始迁祖籍地后,都要同当地同宗同族亲人一起到本姓谱堂祭拜宗谱。祭拜仪式既古朴繁锁又庄重肃穆。祭拜前要预先准备祭品,祭品主要有三牲,即猪头肉、鸡、鱼及多样水果。祭祀时由本姓族长带领行祭。先点上昋烛,燃放鞭佨,由族长或长者“恭请家谱” 放置祭桌上,表示先祖在上。然后由族长敬献三牲、水果及酒。敬“三牲”: 三牲是传统祭祀礼仪上所必备的最髙供品。古代祭祀中,就是借三牲来通神的,三牲供献于供桌中央,由先祖神明享用。古代认为先祖在享用之后,会降福到物体上,给予子孙们福佑。敬献三牲还有祈求歌舞太平,六畜兴旺的含义。敬献“百果”: 多种水果,象征移民后裔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徏,巳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在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基业,为家族,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正如百果一样,硕果累累,瓜瓞绵长。敬献三牲、水果后,在族长带领下,移民后裔依次向先祖进香乡,拜竭先祖,並高声说“囗氏第囗囗代世孙囗囗囗(自己的姓名)恭拜囗氏各位列祖列宗” 。然后乡亲们和移民后裔集体向先祖行跪拜礼。拜竭仪式后,由移民后裔代表同族长互赠各自编修的宗谱。

(4)扫墓祭祖。本姓本村如保留有移民后裔始迁祖上辈人的坟墓,移民后裔应在同宗同族亲友的陪同下上山扫墓。扫墓时的祭祀仪式略同于在谱堂时祭拜仪式。在墓前,移民后裔要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並行三叩首跪拜礼。祭祀时的供品改用小三牲(用碟子装肉、鱼、蛋)及水果。近几年加上一项敬献花圏和种一棵树。

2祭祀大典

祭祀大典是近几来由县、乡级相关部门根据移民后裔祭祖心愿组织的大型瓦屑坝移民后裔的祭祀活动,旨在推动瓦屑坝移民后裔祭祀习俗的继承和发展,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搭建更广阔的平台。祭祀大典整个仪式庄严肃穆,场面辉煌,体现出对瓦屑坝移民先祖英灵的告慰和移民后裔对先祖的无限思念,虔诚敬意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迎亲

在每年清明节前,瓦屑坝宗祠管委会张榜公布祭祖大典的相关通知,向宗亲寄发邀请函,内容是循例举办祭祖大典的时间、地点、事项。祭典之日瓦屑坝村民家家户户张贴对联,横幅、标语,燃放烟火、鞭炮,迎接来自外省、市的移民后裔,相互致礼,接人宗祠等仪式。

二、游故土

安排在祭祖大典仪式后,瓦屑坝村民与寻根问祖移民后裔前呼后拥饶瓦屑坝村一周,参观瓦屑坝古陶遗址,移民后裔捧起故乡的泥土,用红布包裹带回家供祀。

三、举办祭祖仪式

1、主持人宣布第×届祭祖大典开始,各色族旗招展,鞭炮鸣炮、民间大鼓、二胡等奏乐。

2、 恭请瓦屑坝移民先祖。由8个身着明代服饰的青年抬着先祖牌位进入。

3、 移民先祖牌位登台享祭。全场庄严肃穆,场面辉煌。

4、敬献花圈。由当地政府或到会的最高领导敬献。

5、移民后裔敬献贡品。 贡品包括“三牲”、“五谷”、“鲜果”、“湖区特产”等。

6、恭读祭文。 由相关领导宣读。

7、 祈亲愿。 由移民后裔代表致祈词。

8、 入堂认亲。 后裔们在瓦屑坝族人陪同人员进入祭祖堂祝愿,认祖祭祀活动结束。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