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VIII-18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河口镇历史上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八省码头”之称,先人曾用“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来描述河口镇当年经济之发达、市场之繁荣的盛况。河口镇在历史上,曾对江西乃至江西诸省的工商业产生过广泛影响。

 河口镇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四面八方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手艺人前来落脚谋生。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有一帮会制作柳木蒸笼的、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人来到河口落脚谋生,有的在镇上娶妻生子,于是,制作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在河口镇传承下来了,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河口镇上已有七、八家生产柳木蒸笼的商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河口镇上的柳木制品业工人,组成了“铅山县油漆柳木合作社”,生产柳木蒸笼和其他柳木制品。后经江西省手工业管理局批准转为“江西省铅山县柳木蒸笼厂”,有30多名工人。

 柳木蒸笼以柳杉,又名水杉为原材料,这种木材产自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一带。河口镇上生产的柳木蒸笼品种多、规格齐全,小的直径只有3寸,大的直径可达3尺3寸。产品除供应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北京人民大会堂曾使用过河口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柳木蒸笼。

 2010年6月,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河口镇的繁荣,吸引了制作柳木蒸笼的手艺人来镇上落脚谋生。河口镇上制作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是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传承过来的。福建星村做柳木蒸笼的师傅是有帮派的,被称做福建帮(星村帮),制作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只准传给福建星村人,不准传外人。据《铅山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铅山白沙吕道贤的师公(师父的师父)在河口向福建星村的制作柳木蒸笼的师傅学艺,福建帮进行干预,不准吕道贤的师公向外地人传艺,并诉诸武力。由于福建帮的武艺不及吕道贤的师公,对这件事也就罢了。自此,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只准传内,不准传外人的规矩就被破除了,因此,柳木蒸笼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才得以在河口镇上传承下来。

 建国初之前,河口镇上已有七、八家生产柳木制品的商家了。比较大的字号有:傅茂兴、吉庆祥、吕广茂、朱大盛,各家分别有20-30名柳木制品师父,其中有不少是福建星村人。除吉庆祥的老板是福建人外,其余字号的老板均是铅山人。当时的柳木蒸笼(含其他柳木制品),主要销往江西弋阳、贵溪、抚州和安徽省祁门县的周边县市。

 建国后的1954年,河口镇上柳木制品业的工人组织成立了“铅山县油漆柳木生产合作社”,支玉禄(男,1924年出生,退休工人)任合作社主任。后经江西省手工业管理局批准,该合作社转为“江西省铅山县柳木蒸笼厂”,有30多名柳木制作工人。

 现在制作柳木蒸笼没有大型厂家,主要以私人作坊为主。

 工艺流程

 柳木蒸笼生产工序复杂,主要工序有:

 打段——刨光——熨园——定型——连胚——下直料——下横料——下篾——雕档(杉木)——上底(竹子)——上含口等。

 制品与相关作品

柳木蒸笼制品规格有:

   4寸            1.1尺          2.1尺      3.1尺

   5寸            1.2尺          2.2尺      3.2尺

   6寸            1.3尺          2.3尺

   7寸            1.4尺          2.4尺

  8寸            1.5尺          2.5尺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铅山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