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客过年风俗

  • 项目编号:
    2-Ⅹ-13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齐客过年习俗是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过年仪式。发源地位青山湖区罗家镇楼付村付村小组。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中期,据付村族谱记载,至今延续了40多代。

“齐客过年风俗”最大的特点是“齐客”,即不但每家每户聚集一起,还要把各家的亲戚邀请来共同团聚。其过程分祠堂会和行饭会两段。

祠堂会是正月十一吃完中饭后,领头人敲锣打鼓来到每家每户前接红蜡烛。各户,包括亲戚便捧着红烛、线香、鞭炮跟在队伍后面,围着村庄转一圈,最终进入祠堂燃香点烛,祭拜祖先,在一起燃放鞭炮。这代表着又一年过去,祈求来年人旺财旺,一切旺。到了晚上,如谁家当年添了男丁,还要在祠堂里散发红豆,让每家每户分享自己的喜悦。行饭会是正月十二早上。当锣鼓再次响起,各家各户都要把饭桌和酒菜抬到祠堂前的场地上一道分享。整个村庄的村民和亲戚相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大团圆饭,象征着全村以后更加同舟共济和明天会更美好。“齐客”习俗展示了楼付村民众的纯朴、善良、好客和团结的优良品质,也是村民们情感交流的特定方式和欢庆新春佳节的文化盛宴。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更形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渊源

 齐客过年风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中末期。据说付家自然村的祖先原先在河南中原黄河岸边居住的,在明朝中末期移居到青山湖区罗家镇。直到我们有史记载为止(家谱、族谱为证),从祖公绍荣公起,齐客过年风俗到现在已有四十多代之久。据说付家自然村的祖先的河南中原黄河岸边居住的,在明朝中末期移居到青山湖区罗家镇的。直到我们有史记载为止(家谱、族谱为证)。从祖公绍荣公起,到现在已有四十多代之久。

事情是这样的:相传明代年间有一尧俞者,此人当时是朝廷的一位税务官员,因对朝廷不满,被发配到江西南昌,久而久之,尧俞被南昌秀丽的山色所吸引,于是定居在此,在这里生育了四个儿女,一代接一代,人口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取名为赵坊付村,这个村发展到现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付氏家族的人数已达一千两百多人。

祠堂是供后人参拜祭祀的地方。相传清代初期,有个叫中立人的老者,以他为首在村中建起了一间40平方米的宗祠,供后人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祭祀,这种祭祀是小祭祀,每年的正月十一是大祭祀,大祭祀特别隆重,每当正月十一的那一天,所有付氏族的人都会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参观,祈祷着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1993年,由付氏族人自发筹建了现在的付氏宗祠

主要内容

在罗家镇楼付村中的付村小组就有这样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过年仪式,每年的正月十一至十二这两天特别热闹。正月十一这一天各家的亲朋好友就会来到这里相聚一堂,吃完中饭,就会有人敲着锣打着鼓来到每家每户门口接红蜡烛,只要听到锣鼓声,每家每户(包括亲朋好友、小孩)就会拿着约一米长的红蜡烛和香跟在队伍的后面,只见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围着村庄转一圈,最终来到祠堂门口,队伍散开后,各自点着自己的爆竹,把红蜡烛和香点着放进祠堂内,等所有的红蜡烛都到齐后,就把它一起点着,这代表着又一年过去了,保佑明年人旺财旺,一切都旺。到了晚上,如有今年家里添了男丁的,这时要在祠堂里散发红豆给各家各户,来让每家每户分享自己的喜悦。

热闹了一晚上后,到了正月十二,早上(约7:00)你又听到打锣声,它是告诉你该吃早饭了,这可不是像平时一样到家里吃,是要把饭桌和饭菜抬到祠堂门口的大空地上去吃,这就是行会饭了。而行会饭请客的人是六十年轮一次、抽一次勾。抽勾是这样的,付村共四房人,每房中辈分最长的人就是房长不参与抽勾,除此之外四房中的所有男丁都参与抽勾,每一年每房抽出一人,每年行会饭请客的就是这抽出的四个人。整个村庄的村民和亲朋好友(大约一千多人)相聚在这里,有说有笑地吃着大团圆饭,这象征着这个村庄上的村民以后会更团结和明天会更好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青山湖区

保护单位:
南昌市青山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