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中寨香火龙

  • 项目编号:
    3-Ⅹ-25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相传香火龙能驱邪避灾、除妖降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少年来中寨陈姓子民一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离不弃,每逢大年初一起,按当地习俗一连三晚舞龙。

中寨香火龙扎龙工艺精湛、比例紧凑协调,插龙程序严谨、遵循先后有序、造型准确。舞龙更是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活灵活现,配以打击乐节奏时而低沉婉转、款款而行、憨态可掬;时而高亢雄浑、排山倒海、虎啸龙吟犹如蛟龙入海!中寨自然村最多时一晚上同时出现九条龙,因为各条龙之间争强好胜,舞龙的卖力舞,敲锣的使劲敲,因此在当地留下一句歇后语:打破铜锣——算众数!老少妇孺紧随其后走街串巷,途经每户人家门口均有鞭炮接龙,龙头颔首以示谢意。遇有较为宽敞的坪地或晒谷场,必有一场全套演示。待到当晚舞龙结束围观群众便一拥而上争抢龙身上的残香,据说,带回家插在鸡柶棚头能避鸡瘟。

历史渊源

全南县中寨乡中寨村是一座有着62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系大村落,全村2336全部姓陈。自明朝洪武十三年中寨陈姓始祖——陈杨宝(字凤安)开基以来,已有600多年,中寨香火龙一直伴随中寨陈姓子民荣辱与共。

六十年代初期,中寨香火龙曾两度受县政府邀请配合县政府的表彰大会进城舞龙。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龙活动被中断,道具被付之一炬,打击乐器也束之高阁。改革开放后,香火龙又逐渐得以恢复,成为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主要内容与形式

表演

表演人数:中寨香火龙每逢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连舞三个晚上,一般有22人参加表演,其中:龙头1人、龙中9人、龙尾1人,鲤鱼1人,火球1人,打击乐5人、对联2人、横屏2人。如遇润年龙中再加2人。总之,一条龙只能是奇数,如人手不够龙中也可为7节。

准备工作:香火龙的基本造型以简易木架为依托,主要是用稻草扎成龙的雏形再插上香火,在黑夜中以香火的燃点勾勒出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插龙前打好木桩将每节扎好的雏形用竹蔑或绳子固定在木桩上便于插香。插龙前所有香要进行预燃,用火堆点燃香头后即刻用灶灰埋灭,每根香留炭头插上后易于点燃。

表演场面:舞龙当晚,人们早用晚餐,自带火把齐聚一起只等天黑。一声令下,大家七手八脚一阵忙碌点着香龙,表演者各就各位解开木桩,打击乐起。首先,舞龙头者到祖堂牌位前面向牌位龙颔三首(打击乐骤停)呼曰:“天灵灵地神神,列祖列宗护祐定,读书登头榜,习武考状郎,风调雨顺六蓄旺,香龙带来大吉祥!”随后表演正式开始,走街串巷老少妇孺紧随其后,途经每户人家门口均有鞭炮接龙,龙头颔首以示谢意。遇有较为宽敞的坪地或晒谷场,必有一场全套演示,此时人们翘首围观。烟花、鞭炮此起彼伏,真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待当晚舞龙结束围观群众便一拥而上争抢龙身上的残香,据说,带回家插在鸡柶棚头能避鸡瘟。

活动结束:舞至大年初三最后一晚,舞完后则要举行送龙仪式:舞至河边拔去残留香茬丢至河中,呼曰:“大龙归大海,小龙归小海,明年春节倒转来!”再拆去稻草扎条付之一炬,该年的舞龙活动全面结束。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全南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