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传统竹编工艺

  • 项目编号:
    2-Ⅷ-20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制作技艺,是千年以来先民们以毛竹、竹蔸、竹叶等为原料,用来加工成各种栩栩如生的日用品、工艺品。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制作技艺,以千年古镇象湖为中心,辐射主要墟市九堡、谢坊、武阳、壬田、日东、大柏等地。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由最初的竹,经过破蔑、劈条、开片、分层、梳丝,及漂白、染色、上光,防霉蛀处理,使产品更逼真灵性。同时运用雕刻等手段,装点动物五官,成为艺术品。

瑞金竹编工艺精细,产品造型极具民间特色。它们的形态各异,既有惟妙惟肖的动物竹编,又有抽象的抽象的各种挂件;主要的原料以竹为主,生产工艺由粗到精,由生活实用到观赏;编织师傅观察生活,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了无数的竹编精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瑞金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竹编工艺品大量出口,成了外国友人特别喜爱的收藏品。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师徒传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过鼎盛时期,市工艺美术厂生产工人达到近千人,流水作业,分工明确,并充分利用竹壳、竹蔸原料,编织、加工成各样产品,拓宽了市场需求。

历史渊源

竹编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竹编织品,当时的陶器花纹,许多是将未干的陶坯置于竹编产品上压印出来。从陶器纹中可见当时竹编工艺已是相当细密。如“梅花眼”“人字形”花纹等,足见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江西一带很早就有竹制品问世。靖安东周大墓出现过竹编织品,其制作之精美让人不得不叹服先民的灵巧和智慧。声名远播的瑞金竹编就是这个谱系中的佼佼者。

清末民初,三代传人郭清远秉承父祖辈技艺,分别又传给三个儿子,在龙井街、通荡街、鸡鸭街开设“清远竹具坊”,后裔又续带徒弟20余人。民国时期,其郭家徒弟分别在高围垴、九堡、西岗、云集开设竹具作坊。在此过程中瑞金竹制技艺经历了质地的细化,品相的改革,由粗制向精制过渡。在改革技艺中,品种开始多元化,在材质上探索漂、染、上色等新工艺。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以家庭作坊式为主,以师徒传授的方式传承技艺。

在上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专门的工艺美术厂。起初,产品以竹丝包茶具、竹帘画、小花伞为主,因产品独具特色,深得人们喜爱,得到邓小平以及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的关注与宣传,提升了国内外知名度。一些专利技术的应用,使瑞金竹编与众不同,在进口商品交易会上广受青睐。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内荣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过鼎盛时期,市工艺美术厂生产工人达到近千人,流水作业,分工明确,充分利用竹壳、竹蔸原料,编织、加工成各样产品,拓宽了市场需求。八十年代,瑞金工艺美术厂得到清华大学指导,引进了“竹草掌白新工艺”专利技术,解决竹编工艺防霉防蛀技术。竹编工艺品的长期保存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以千年古镇象湖为中心,辐射九堡、谢坊、武阳、壬田、日东、大柏等地,是千年以来先民们以毛竹、竹蔸、竹叶等为原料用来加工成各种栩栩如生的日用品、工艺品的手工技艺,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价值,在传统手工技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已享誉千年。

工艺特点:瑞金竹编工艺品,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工艺精良,具有结构古朴素雅,造型新颖美观,质地轻巧玲珑、色泽光亮照人,工艺细腻精湛等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精、巧、灵、细”。瑞金竹编由最初的生活用品,如竹篮、箥箕、竹椅等开始逐渐向器皿发展,如竹篓、背篓等,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象鼓,有的象缸、有的象陶罐。后随手工编织技术的改进,编织技艺由粗犷发展到精细,产品类型由生活实用类拓展到到观赏类。编织师傅开始观察生活,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了无数的竹编精品,如仿编动物制作鹰、虎、鸟等形状的竹制品。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瑞金工艺美术厂出口的产品中,竹编工艺成了外国友人的收藏品。

工艺流程:选用上好的竹子,经过破蔑—劈条—开片—分层—梳丝—漂白—染色—上光—防霉蛀处理—编织—雕刻—油泡等30多道工序后,运用篾刀、匀刀、梳具、模具、刻刀等10多种工具,再采用雕刻等手段来装点动物五官等形象,使产品具有逼真灵性。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瑞金市

保护单位:
赣州市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