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乐(复州双管乐)

  • 项目编号:
    Ⅱ-121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笙管乐一般由管子、笙、笛子、云锣等乐器组合而成,同时配以鼓、铙、锣等打击乐器。主奏乐器管子,古代称为“筚篥”,属双簧气鸣乐器,多以木制,上开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以质硬的芦苇制成双簧哨子,常以更换大小哨子的方法调定音高。根据管身粗细长短的不同可将它分为大、中、小三种,其中小管音色尖锐高亢,有打音、颤音、涮音、花舌音、滑音、泛音等一系列演奏技巧。在历代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中,管子均为主奏乐器,称为“头管”。笙管乐是民间鼓吹乐中风格最为庄严、清雅的音乐艺术,它和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不同,乐器编配带来的特殊韵味使其能够营造出宗教场合需要的清虚静恬气氛,因此它为中国各地的寺院道观所普遍采用,成为各种原始宗教仪式中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复州双管乐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山东移民传入辽宁省复州地区,初始时在道观、寺庙中为诵经和法事活动伴奏,其后在民间广泛流布开来,由复州城逐渐传播到瓦房店地区,成为当地民间婚丧嫁娶和节庆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单管和双管传入以前,复州已有了鼓乐班。复州鼓乐班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由唢呐、笙、小牛角、葫芦头、二胡、四弦、鼓、钹等乐器组合而成,而以唢呐主奏。单管和双管传入后,鼓乐班同时以唢呐和双管为主奏乐器。尤其是在吹奏高亢粗犷、低沉柔美的曲调时,双管的作用更显得举足轻重。复州双管乐刚柔并济,其音色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深沉、委婉的一面,可表达各种复杂情感。发展至今,鼓乐班已经不再使用小牛角和葫芦头。乐班根据雇主所付报酬来决定每次参加演奏的人数,一般贫穷人家用四人吹打,富裕人家用六个,多的还会用到十几个。演奏的内容和场所也往往根据雇主身份和雇请情由而定,如旱天求雨时在龙王庙前或海边、河边吹奏,有钱人祝寿则在屋内或院内吹奏。
  清末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是复州双管乐的鼎盛时期,代表性艺人有宋长龄、关希仁、秦长岭、高吉顺、周五子、刁登科等。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复州双管乐恢复活动,但规模已大不如前。复州双管乐与当地民俗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民俗学及民族音乐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倡导移风易俗、丧事从简,复州双管乐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瓦房店市

保护单位:
瓦房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