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乐(建平十王会)

  • 项目编号:
    Ⅱ-121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笙管乐一般由管子、笙、笛子、云锣等乐器组合而成,同时配以鼓、铙、锣等打击乐器。主奏乐器管子,古代称为“筚篥”,属双簧气鸣乐器,多以木制,上开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以质硬的芦苇制成双簧哨子,常以更换大小哨子的方法调定音高。根据管身粗细长短的不同可将它分为大、中、小三种,其中小管音色尖锐高亢,有打音、颤音、涮音、花舌音、滑音、泛音等一系列演奏技巧。在历代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中,管子均为主奏乐器,称为“头管”。笙管乐是民间鼓吹乐中风格最为庄严、清雅的音乐艺术,它和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不同,乐器编配带来的特殊韵味使其能够营造出宗教场合需要的清虚静恬气氛,因此它为中国各地的寺院道观所普遍采用,成为各种原始宗教仪式中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建平十王会又称“双会”、“经会”,系由喀喇沁王府喇嘛乐队的演奏技艺沿袭而来。据传王府每到辽宁建平龙旦山下的“王子坟”祭奠,都要带喇嘛乐队跟同演奏,最多一次乐队竟有六十人之多。20世纪初,喇嘛乐队的演奏技艺和曲目流入建平民间,普遍应用于各种婚丧寿诞活动。
  十王会所用乐器包括管子、笙、笛、箫、云锣、手鼓、堂鼓、小钹、大钹、大铙、碰(撞钟)、板等十二种。据考证,它和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具有渊源关系。清代中晚期以来,十王会的演奏形式逐渐与鼓乐合流,基本上为鼓乐所取代,目前仅在建平县和内蒙古赤峰的个别村落尚有留存等。
  十王会乐谱均用毛头纸抄录,谱字与通用工尺谱无异,从右至左竖行书写,谱字右侧点板。由乐谱抄录顺序和说明看,十王会原有六个套曲和【挂金锁】、【山坡羊】、【五声佛】等四十余首小牌子。六个套曲中,第一套由【春来】、【夏来】、【秋来】、【冬来】、【四来尾】等曲组成,其后紧接三个曲牌,第二套为【雁儿落】,第三套为【小宫(工)一套】,第四套为【正宫一套】,第五套为【鹅令子】,第六套为【三回九转大普庵咒】。除工尺谱外,抄本中还有3首锣鼓谱。其宫调主要采用正宫调,偶尔亦使用小宫调。
  建平十王会保留了传统十番乐的演奏形式及大量古代传承下来的乐器和乐谱,对于清代文化和音乐发展史的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目前这一古老乐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保护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建平县

保护单位:
建平县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