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海南八音器乐)

  • 项目编号:
    Ⅱ-44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铙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海南当地俗称所谓八音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海南八音唐宋时期即出现了雏形,至明代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明代海南琼山县音乐家王浩然因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成化年间与儿子同被选为宫廷乐师,他为后世留下了《琶瑟谱》三卷和《八音摘要》二卷。从清代到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器乐形式在海南长期盛行不衰。它流布于整个海南岛,并随着琼侨的足迹走向东南亚各国。
  海南八音的乐曲异常丰富,其演奏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大吹打以双唢呐吹奏,配合大件打击乐器演奏《大开门》、《小开门》之类气势磅礴的乐曲;锣鼓清音分为两种,一是以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庆丰收》等乐曲,二是以大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闹军坡》等乐曲。清音采用“文排”的弦、琴、笛、管演奏曲调轻巧跳跃、流畅明快的《弄手花》、《送姑》等乐曲;戏鼓以用唢呐代替演员的演唱,吹奏海南地方戏曲唱腔联缀而成的《琼花怒放》、《普天同庆》等“联套曲”,而以其余乐器伴奏。
  从音乐史角度来看,海南八音器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根植民间,乡土气息浓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目前共收录到海南八音器乐的传统乐曲五百多首,征集到民国十三年(1924)左右遗存下来的手抄工字谱三部。受现代文娱方式冲击,海南八音队伍现已呈现青黄不接之势,有绝响之虞,急需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海南省海口市

保护单位:
海口市美兰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