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摇九节龙

  • 项目编号:
    2-Ⅲ-16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资溪九节龙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节而得名,是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竹延山村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甚少,村民生产单一,生活枯燥。九节龙就是当地农民根据原始的生活劳动动作,加以修饰演变,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发展起来, 从公元14世纪中后期起,流传至今。

资溪九节龙道具制作简单,外形与常见的龙灯并不十分相似,但其舞动时的神态却极为相似。制作时先用竹片扎成圆柱形篾篓作骨架,每节长60厘米,外罩红布,每节以一木棍支撑,之间以一粗绳串连,全龙首尾3丈余,各节间距3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造型虽显简单,表演起来却并不容易。每次表演开始,先由一人表演火流星,烘托喜庆气氛,然后耍龙者才踩着明快、热烈的彩调开始表演,先是“搭仙桥”,接着“树牌坊”,继而“童子拜观音”,再次“钻柱”,还有“猴子钻洞”“双跨马,单跨马”“正脱靴,反脱靴”“白马现腿”……等等,过去盛行时,表演一场最长要达三小时以上,表演把式竟有数十种之多,目前这些把式部份已失传。村里几位耍龙高手,有几位近年也出外做面包、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一辈,只有程家宗老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后生中耍的较好的只有程冬生一人了,也只会耍几种把式,年青人多因在家乡无法就业外出务工,很少有人愿留家学习。

资溪九节龙名目繁多的把式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再赋予神化的想象和创造,凸显浓郁的古百越人巫祝祭祀民俗遗韵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研究价值

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

从前有表演把式数十套之多,至今还存有钻仙柱、猴子钻洞、双跨马、单跨马、正脱靴、反脱靴、白马现腿、画眉跳界、竹竿晒衣、神龙洗澡、龙王献宝、鲤鱼游海、日头过顶等动作,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乐队有唢呐和打击乐,气氛欢快热烈。

资溪“手摇九节龙”是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简单,外形与常见的龙灯并不十分相似,但其舞动时的神态却极为相似。制作时先扎篾篓作骨架,外罩红布,每节下以一木棍支撑,全龙首尾3丈余,以一粗绳串连,各节间距3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盛行时有几十套动作,现部分已失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资溪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