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Ⅷ—57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酥油花是用纯净的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图案和造型。藏区各寺院中均可见到。在甘孜州境内,以道孚县灵雀寺的酥油花节最负盛名。作为承载藏族人民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重要载体,酥油花制作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酥油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为表现内容,承袭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大至1~2m,小至10~20mm的人物走兽,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画面布局上,酥油花采用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同一个构图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同时塑造出来,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
相传公元641年,唐蕃联姻,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时,从唐朝都城长安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像,后来供在大昭寺内,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后来宗喀巴大师学法成功后,便在佛像头上戴上了莲花护法冠,佛身上献上了披肩,佛像前供上了一朵酥油花。自此,酥油花制作就在藏区的寺院中盛行开来。
酥油花制作多在冬季,其制作工序分为四道: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涂色需要的各种矿物质颜料,珍珠、翡翠、孔雀石等异彩纷呈的宝石经过工匠的千锤百炼,研磨成了丰富多彩、无比精细的颜料。红色,取自玛瑙;绿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黄色,取自黄金;黑色,取自地下深处的木炭;蓝色,取自孔雀石……为了保证酥油花永不褪色,艺僧们又将牛羊的肝和胆汁按比例掺入酥油之中,以达到粘合和着色的双重功效。调和好五颜六色的油酥原料后,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为防止塑制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作坊的室温要保持在零度左右,艺僧们还要不时将手浸入冰冷刺骨的雪水中,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形成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的格局(俗称“酥油花架”),供观赏者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展出时,“酥油花架”会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10m多。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整个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现已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酥油花制作技艺在寺庙以师徒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目前道孚县灵雀寺内酥油花传承人有洛绒巴登、达瓦泽绒。尼玛降泽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文化旅游局

保护单位:
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