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阁子里芯子)

  • 项目编号:
    Ⅹ-87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芯子又称“抬阁”、“高台”,是山东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阁子里芯子流传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王镇南仇东村,它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传承过程中,经过老艺人不断创新,阁子里芯子逐渐成为了一种地方文化实践方式。它利用铁质支架将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上,以演绎各种故事。因铁支架如灯芯般在内支撑,故称“芯子”,一个芯子一般表现一个故事情节。远远望去,表演芯子的儿童如同悬在空中,显示出神奇、惊险的特点。
  阁子里芯子构思奇妙,装饰华美,置景独特,布局高雅,芯子上所装的花卉盆景和五彩缤纷的植株用器等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表演时,男女儿童在绽开的荷花或一条弓弦、一根花枝、一支竹笛上轻身而立,奇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阁子里芯子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传说于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学、民俗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保护单位:
淄博市临淄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