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棋坪客家狮

  • 项目编号:
    4-Ⅲ-16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

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历来就有着崇文尚武的家规族训和精神推崇。

铜鼓棋坪客家狮源于清康熙年间棋坪黄泥客家游氏族先,一位名万迨,字预吉的财主。其妻王氏一直未生育,家里长期受到山贼抢劫,后一武艺高超的卖艺客班借宿家中一月有余,王氏选中其中一熊姓女客,赠艺班重金,纳其为小,后山贼多次来劫经被熊氏打跑,一日山贼获信熊氏外出后,下山杀了财主,熊氏归家后肝胆俱裂寻山贼尽数灭之,并招集青年族人习武,编排舞狮表演,名扬“宁洲八乡”。

铜鼓棋坪客家狮每年农历初一于祠堂内请神、拜狮、起蘸,十五日勾灯结束。其间每到一村先寻一开阔地表演。情节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降狮(三僧伴舞风趣幽默,狮有熊狮、眼狮、闷狮等动作);另有叠花架;十八般武艺对练;杂技表演等。全套表演人数十四人,时间约二小时左右。表演结束后由悟空引狮至各家送福、送喜。

铜鼓棋坪客家狮把狮由“怪兽”化为“神兽”的情节融于舞蹈、武术、杂技、戏剧等多样性表演之中,并较好地形成地域性相承。

历史渊源

鼓舞狮表演素来有之,棋坪客家狮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熊氏编创而来,名扬“宁洲八乡”(今修水、铜鼓两县),40年代末—50年代来县内群众舞蹈复苏发展、棋坪客家狮得到恢复;80年代—90年代初,群众舞蹈复兴;1981年春节,全县灯彩汇演、参演的城乡灯彩队多达百余。棋坪客家狮是其中表演、艺术性各方面最为完善的一种。近几年棋坪客家狮再次得到了恢复发展,应邀参加全县各地表演。

表演内容

铜鼓棋坪客家狮”把狮由“怪兽”化为“神兽”情节融于舞蹈、武术、杂技、戏剧等多样性表演之中分三部分进行。

1)舞狮:狮头、狮尾各一人,因表演时间长执狮头者会不时替换,另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僧参与,情节为怪兽做乱、孙悟空降狮未果、请八戒、两僧合力降狮未果、请沙和尚、三僧合力悟空入狮腹降狮成功。表演中狮随情节不同采用了小跳、腾转、十字步、四平步等动作表现出了熊狮、眼狮、闷狮等不同形象。

2)叠花架:由四人抬着二根绑好的十字棍于台中心,表演者孙悟空在上面进行表演各种翻绞技能动作。

也有取八仙桌(民间一种放于客厅正方的一种高大结实方桌)一张于台中,表演者列队按次奔跑跳鞍马式跃过,或四人立于桌四角用一手按桌旋跃而过桌,或四人手按四边下方悬挂,或肩托于桌面手按桌边而同时倒立,或一人上桌面弯腰,另一人倒立于其腹上,其余人列队奔跑至桌前后从桌面弯腰者与桌面的空洞鱼贯而入跃过。艺高者会取八仙桌三张层层叠放多方向同时鱼贯而入跃过。

整个表演用到了各式倒立、桌上滚元宝、倒挂金钩等特定动作。

武术:多个拳术套路表演。

器械有棍、大刀、钩、钯、登、锏、锤、尺、斧、拐、流星、钗、桌等十八般。

梅花阵,徒手对练,器械对练。

打鞭为全场表演的结束。

武术脚位有弓步、震步、纵步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铜鼓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