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太平跳脚龙灯

  • 项目编号:
    3-Ⅲ-11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它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一带,是一种以龙体为道具的多人合作的民间表演艺术。

据《万年县志》记载:此龙灯远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乡里。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许多村庄都组织舞龙队伍在本村和邻近村庄表演。表演太平跳脚龙灯除娱乐外,还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祈盼丰年的一种祭神求福活动。

太平跳脚龙灯龙身以竹篾扎成,呈圆筒状,由7节或11节连成。圆筒直径约20公分,外裹红黄布,布面画成或剪贴成鳞片状。每节扎一短木棒,表演者持棒而舞。舞灯者有龙头、龙尾各1人,龙身7至11人,引宝者1人,由元宝灯引导,按传统曲牌边舞边跳。龙队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乐伴奏,在庙宇或农户庄院中均可起舞。

太平跳脚龙灯表演时,舞龙者双脚随曲牌节奏不停跳跃。龙舞由盘、游、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所有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造型生动、变换巧妙。最具特点的是整个舞蹈进行中表演者时行走矮子步,如龙匍匐前行,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风格。

太平跳脚龙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历史渊源

根据苏桥乡程源村发掘的古墓碑记载:据苏桥乡程源村发现的古碑记载:此龙灯远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乡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当地还有一则民间故事流传。据说当时苏桥乡南溪有一座山名叫龙山,山上有个溶洞叫龙洞。有一年大旱,南溪组织了10支龙灯队在龙山的龙洞前舞龙灯祈雨,一直求了三天三夜,最终感动了龙王,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雨。为避雨,10支龙灯队全都举着龙灯躲进了龙洞。就在此时,只听得一声炸雷,整个龙山都在颤抖,龙洞的洞口也在慢慢合拢。如果舞龙灯的人丢弃龙灯而逃,百十余人皆可逃离山洞,可是老百姓对龙的敬畏十分虔诚,宁可丢了性命也不可得罪天龙。这时,有一个人急中生智,叫众人将龙灯的棍棒折断,蹲着从洞口出来。就这样,10支龙灯队逃出了9支。自此以后,南溪人就有了矮脚龙灯。

矮脚龙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从灯具制作到服装设计,从音乐到舞蹈均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使之发扬光大。1983年,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演出队代表万年县出席上饶地区民间舞蹈汇演,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南溪矮脚龙灯队代表上饶市参加全省农民艺术节,获得了一等奖。2004年9月,万年县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浙、闽、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表演,在23个节目中,该节目表演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荣获优秀表演奖。在2004年首届万年国际稻作文化节开幕式上,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了开幕式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表演内容

每年春节至元宵节间,村与村之间相互举行表演,当别村的龙灯来自己村表演,该村村长会提着太平灯笼在村口燃放鞭炮迎接,以示尊重。并由村长引领,首先至本村宗庙祠堂进行祈福,而后再到村中进行表演。

太平跳脚龙灯每次表演时,都以曲牌伴奏,并由引宝者口喊吉祥祝福的话语,所有舞灯者随后叫好呼应,当地人谓之为喝彩。如“五福临门”——“好哇”,“六畜兴旺”——“好哇”,“早生贵子”——“好哇”!等等,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万年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