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纸棚山歌

  • 项目编号:
    2-Ⅱ-1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万载是江西毛竹重点产区,丰富的资源为表芯纸的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表芯纸又称土纸,是万载三大特产之一。据县志记载:万载自唐、明以来,就有客家人逐渐迁入,居于山区,伐木烧炭,育竹造纸。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万载有纸槽500余个,纸棚工人2万余人,年产土纸40余万担。万载“纸棚山歌”历史悠久,自明代万载有表芯纸生产开始,就产生了纸棚山歌。这种纸工谣在劳动现场纸棚中现编现唱,想唱就唱,是纸棚工人在劳动中不可或缺的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他们在歌唱中或期盼丰收,或宣泄苦闷,或打情骂俏,或诉说心声。比喻贴切,自然幽默,诙谐成趣。一首纸工谣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或加上衬词。在山冈上,在竹林里,纸棚工人你唱我和,使艰苦的劳动变得比较轻松愉快,情绪得到宣泄。

纸棚山歌源于生活,民间歌词与曲调的结合相得益彰。其曲调节拍、节奏、旋法和演唱特征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重视。1979年底,省民间音乐专家黄国强、流沙二位同志来到万载调研民间音乐,召开老艺人座谈会,了解纸棚山歌的艺术特征,对纸棚山歌的收集整理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我县挖掘、收集、整理的纸棚山歌有多首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1980年万载纸棚山歌参加宜春地区民间音乐演唱演奏会并获好评。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对民间歌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研究民间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84年根据纸棚山歌创作改编的歌曲《纸工谣》,参加江西省广播电视厅举办的“建国卅五周年征歌评选”活动,获得三等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制展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造纸新技术的出现,手工造纸已日渐衰微,至现在,全县纸棚工人已只剩300余人,纸槽不满百个,能编唱纸工谣的人已日渐见少。随着演唱纸棚山歌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年青人外出务工,纸棚山歌的传承已青黄不接。

历史渊源

万载土产三大宗,纸为最。表芯纸生产历史悠久。万载自唐代以来,中原人历有迁入。明代嘉靖三年(1524)后,闽、粤部分无业之民相继流寓于江西东南部、南部、西部、西北部以及湖南东部的边缘山区,结棚而处,凿山种麻,春来冬日,史称“棚民”(多数为客家人)。万载岭多山广,迁入甚多。万载的客家人多从广东、福建、赣南等地迁入,主要居住在西坑、官元山、仙源、赤兴、白水、潭埠的大部分村及双桥、茭湖、高村、岭东等地的部分村。他们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基本上是靠山吃山,凭着吃苦耐劳精神,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制作的土纸(表芯纸),由于量大质优,遂成为万载的一大富源和三大特产之一。清末,万载表芯“通行南北,商贾皆聚”。二十年代初,全县年产表芯纸40余万担,纸槽500余个。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民间纸槽生产工序有所改进,部分改为机械操作。为迎合宗教用纸需要,又逐步发展了黄纸生产。在长期的造纸劳作中,纸棚工人虽苦犹乐,他们边做工边唱山歌,以解除疲劳和渲泄心中的苦闷。反映了纸棚工人的辛苦生活,满含着几多期盼、几多渴望和几多酸楚。万载纸棚山歌是纸棚工人在劳动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说从有表芯纸生产就产生了劳动号子,经过历代纸工艺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因而就慢慢地产生了纸棚山歌。

音乐特色和风格

演唱内容。歌词主要围绕纸工生产过程中采竹纹、沤竹纹、挖纸浆、开槽面、淌纸帘、焙纸等工序来即兴创作和演唱。歌词格式多为四句式七字句,短小精悍,口语化,易记易唱,易于流传。

演唱歌曲曲式结构。纸棚山歌的曲式结构多为二乐句式和三乐句式。如《纸棚隔屋隔得近》是变化二乐句式。如《一月做纸是春社》为变化三乐句式,还有《实实在在哇妹知》等也是三乐句式结构。

演唱歌曲的节奏节拍。纸棚山歌的节奏较为自由,拖腔较短,一般用在句末或句首。纸棚山歌的节拍主要以3/8、1/4、2/4和2/4、3/4拍交替见多。如《新造纸棚门向东》为1/4节拍,《纸棚隔屋隔得近》为3/8拍,而《恋郎莫恋焙纸郎》是2/4、3/4拍的交替。

演唱歌曲的旋律调式。纸棚山歌旋律主要在 “6 7 1 2 3”五音中围绕调式主音,向上向下回旋,如《新造纸棚门向东》这种向下回旋使山歌具有松驰亲切感。而《实实在在哇妹知》这种旋法特点使山歌跌宕分明。纸棚山歌的调式主要是羽调式,也有部分徵调式。

演唱形式。纸棚山歌主要是男女对唱,男女同腔同调,用客家方言演唱,语言细腻委婉。衬祠“哟、嗬、罗、咧、哩”等的灵活运用,更具纸棚山歌的古朴和原生态色彩。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万载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万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