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豆腐架

  • 项目编号:
    3-Ⅹ-17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婺源豆腐架属农耕文化产物,原是当地百姓用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而展示。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成习俗。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江湾店联就有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江湾豆腐架。婺源豆腐架既有广东民间飘色艺术的影子,又有江西抬阁的古风遗韵,按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塑、双塑和群塑几种。它是以游动式的立体舞台〈做豆腐的架子〉为平台,在豆腐架上用彩绸花帛装饰四周,由七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担任塑型人物,扮演成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按照昆剧、徽剧、京剧不同形式的脸谱化装而成。小孩造型戏剧的题材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戏剧人物,每抬架子一个典型故事人物,情巧奇美,仪态万千。塑形人物不演不唱,但旌旗彩灯,鼓乐开道,舞龙断后,一拨人马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历史渊源

婺源豆腐架起源于北宋元丰三年(1081),宣和五年(1124),婺源江湾店联还有关于豆腐架的民间记载:“架子鳅肴豆腐勺,台面秋千掌上飘。”说的就是婺源江湾豆腐架。到明清时期,豆腐架渐渐又被赋予了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容,以后又演变为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氛围的传统节日。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逐渐成为习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江湾人江一麟中进士,江湾乡邻出动了八台豆腐架巡游,以示庆贺。明万历二年(1575),江一麟督军迎战倭寇,因战功显赫,升户部右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消息传来,婺源万人空巷,乡民出巡十台豆腐架,锣鼓喧天。

1949年解放后,豆腐架发展更快,每逢喜庆节日,乡民便出动豆腐架巡游,各乡豆腐架斗资逗彩,绚丽无比。文革期间,豆腐架遭到毁灭性破坏,销声匿迹。改革开发后,又得到恢复,重放异彩。

相关民俗活动

婺源豆腐架的表演操作形式与广西的抬阁和吴川的飘色有一定的类似,大也有很大的区别。婺源豆腐架出巡表演,必须辅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烘托,但在表演中必须位于其他民间艺术的制高点。婺源豆腐架出巡的程序主要是:头牌、凉伞、龙凤彩旗、彩灯、鼓乐队,婺源豆腐架剧中,然后是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舞龙队。在民众的心目中,豆腐架是巡游的主题。婺源豆腐架有抬阁和飘色的双重内容,既有抬阁的瑰丽、庄重,也有飘色的空灵、诡逸。婺源豆腐架在当地人心中具有驱鬼避魔、消灾祛病、风调雨顺的功能。从“堂乐”和“行乐”的巡街进行中,给人一种神秘和魏延的感受,整个村镇沉浸在一派狂欢、神秘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中。传说扮过豆腐架角色的小孩能够消灾祛病,家长往往为自家的小孩被选中而感到荣幸,孩儿们被风风光光抬上大街,受世目所注,那份自豪、光荣是无法比拟的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婺源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