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玉笥山传说

  • 项目编号:
    4-Ⅰ-4
  • 类别:
    民间文学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玉笥山的传说,是千百年来流传于峡江县玉笥山地区的神奇民间故事。集天地山川、人文荟萃于一身,每个景观都有动人传说,这些传说有道佛神仙、精怪,有人间名人高士,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道德理想、处世价值、人格魅力,有神仙惩恶扬善;有僧道行善积德、普渡众生;有贪官恶霸欺压百姓被惩罚;有文人落难隐世、有举人金榜许愿、有騒人墨客赋文题诗;有百姓平民渔、樵、耕、读;有道士修炼飞升、点石成峰,有隐士捣药炼丹为民治病、驱除瘟疫等优美传说。

这些传说成为庐陵文化的一抹亮色,是江右文化、赣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民间传播,延续了玉笥山口头文学的传承,使广大百姓受到真善美的心灵洗礼,懂得积善传家,忠孝慈爱,善恶报应的道理,从而哺育教化文明。

内容记录

玉笥山道教文化自秦汉以来,就吸引了大批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遁世隐居,筑巢岩洞,修道炼丹,或寄情山水,著书论道,题诗赋文。有汉梅福,晋葛洪,南朝萧子云,唐方千,南唐徐铉,宋黄庭坚、朱熹,明解缙、金幼孜、王阳明、胡俨,清查慎行等。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载:“玉笥山旧多隐君子。皆梁宋以来避乱者也。最著名者孔丘明、杜昙永、萧子云,皆当时禁从,其居今悉为宫观。”

道教形成于东汉,传入玉笥山时间很早,使玉笥山名气大振的归功于汉武帝刘彻。据《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记载:“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灶…”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率文武近臣抵达群玉山(即玉笥山),接受西王母“上清符箓图”,焚香礼拜后有一白玉笥降落在附近峰顶,武帝忙令人取来,当侍卫伸手要取时,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那白玉笥闪烁耀眼的白光,倏然不见。武帝问东方朔为何征兆,东方朔说:“圣上有德,天降神瑞,玉有君子之德,笥乃可盛万物之器,恭喜陛下一统天下,帝业永祚!”武帝听后大喜,遂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从此,这名称便为沿袭下来了。

秦末,孔邱明、吴天印、骆法通、张法枢、谢志空、周仙用、邹武君、谢幽岩、杨元中、何紫霄等十三人为避乱世,一齐辞官,立志遍访名山大川,学道修行。有三人留在庐山溪边,建灵隐观隐居,另十人结伴至峡江群玉山,见岩穴上刻有:“洞天西门”,十人就择此炼神冶气,日夜不殆。至汉景帝时期,其中九人修炼圆满,玉帝派司命真君下界招九人上天,九人成仙飞升后,后人将送仙台叫九仙台,现玉笥山留有九仙台遗迹。元诗人揭徯斯曾在《玉笥山歌》中写道:“…十人避秦入山中,池养十鱼为九龙。九人乘龙上虚空,赤帝飞人为九崇。…”九仙飞升后,何紫霄才赶至送仙台,为时已晚,九仙留给他一箱玉册霞衣,打开箱子取出玉册霞衣,把空箱扔在山上,化作一峰,即覆箱峰。何紫霄到何君洞,按玉册所示,潜心修炼,不久仅在此修成地仙。何紫霄所修道岩洞的村庄取名为何君村。

明朝中期以后,以道教教团为代表的正统道教在上层统治者中逐渐失宠。但道教多神崇拜,内丹炼养及立善积功等宗教观念进一步深入民间,和儒、佛通俗之说混融一起,深入到民间节日的各项活动中。如玉笥山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还有道教名人陈抟与吕洞宾云游至峡江后,陈抟被当地群众塑像供奉至玉笥山先觉楼,被称为“梦老爷”。观音三个生日和“梦老爷”托梦已成为峡江民间重大习俗,吸引了新余、新干、永丰、吉水等周边县市群众络绎上香祈祷,许愿、托梦、还愿,带上宫观围周边竹叶回家,预示竹报平安。

相传明嘉靖八年(1529年)状元,吉水人罗洪先在进京赶考前在玉笥山梦兆中魁,而名播四方。罗洪先中魁后来到玉笥山梦楼拜祀谢神,将“梦楼”题名改为“先觉楼”。玉笥山流传民间的传说还有“汉帝金井”、“龙虎化二石”,“望夫山”,“何君六石”等。

玉笥山的道教文化最盛时有一池、一阁、二宫、二祠、二桥、三园、三庵、六宅、九亭、十二台、二十一观、三十六坛,有五百道士在此修行。现仍香火旺盛的云腾飚驭祠,曾为唐玄宗敕建、宋真宗御题。

玉笥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既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第八福地郁木福。一山揽洞天福地,世属罕见。玉笥山不仅风景秀丽,且有许多优美的传说,成为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安市峡江县

保护单位:
吉安市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