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

  • 项目编号:
    3―5―1
  • 类别:
    曲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西河大鼓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流传在中国北方的著名曲艺品种。大城县正处于该曲种的源头地带,这里地处子牙河流域,因子牙河原名盐河、沿河、西河,依地域定名为西河大鼓。

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鼓书清门五奎之一曹占奎(大城县贾村人),学艺后下传于杨魁文,又下传“永”字辈。至清咸丰年间,经过几代西河大鼓艺人的努力,创造出了新唱腔,使曲调更加圆润悦耳。其后“永”字辈弟子赵永魁、王永顺、吴永荣等收徒传艺,使青门鼓书艺人在大城兴旺起来,并到京、津、沧、保等地演出。清末民初,西河大鼓进入兴盛时期,大城县涌现出一批颇负盛名的演员,如李德全(九高庄人)创立了西河大鼓“小北口派”,后称李派。李派代表人物李德全,以其独特的表演而成名,李真嗓大口、咬字准、吐字狠、板槽磁实,行腔转折明显,起伏较大,擅长表达悲愤凄凉之情,且重意轻形,讲究口、眼、手传情达意,显出稳健潇洒。县东部西河艺人高氏,摆地摊时膝绑“犁铧片”,怀抱三弦,双腿夹鼓,唱、弹、击、抖同时并举。一人三件,天衣无缝,精妙奇绝,人送绰号“高三件”。

西河大鼓根植于传统文化,由传统物质文明和传统生活方式所决定,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随着知识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和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年轻人在现代文明的诱惑下,不愿意将时间耗费在自己不感兴趣且无任何收益的大鼓上,使传承严重受阻。

申报地区或单位:
廊坊大城县

保护单位:
廊坊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