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火针

  • 项目编号:
    3-Ⅸ-2
  • 类别:
    传统医药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火针是中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人体穴内,以治疗相关的疾病。火针具有温经散寒痛肿等症的治疗。

火针疗法源远而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比较详尽的论述了有关火针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通过千年的文化传承,伴随医疗科技的发展,火针一路走来,至今已有长足的进步。作为一项民间医术,一种民间针灸文化,火针疗法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饶市信州区火针医疗传承人纪绍宗,从事火针医疗40余年,他继承火针医疗遗产,对火针疗法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研究,在火针医疗的实践中,根据使用范围和患者的不同情况,他采用形式各异的火针针具,总结出一套完整实用操作简便的针灸疗法,并从理论上对火针疗效、临床实践予以科学论证。多年来,纪绍宗承继发展的信州火针疗法,由于具有独特的优势,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加之疗效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医疗费用经济,因而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赏和欢迎。

历史渊源

火针是中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火针古称焠刺、燔针、烧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火针疗法历史悠久,医疗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中医古籍《灵枢经》。《灵枢经》医学又称《灵枢》《针经》《九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等病症。

诊断方法、治疗方法

触摸、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

上饶市信州区火针医疗传承人纪绍宗从事火针医疗40多年,对火针疗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其所使用的针具型号根据使用范围和患者的不同,一般分为细火针、中粗火针和粗火针三种。纪绍宗对其火针疗法的功效论述主要是:火针疗法具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疏通经气、宣肺定喘;助阳化取、消徵散结;状阳补虚、升阳举陷;攻散痰结、消除疬;生肌敛疮、驱腐排脓;助阳益气、解除麻木;文通经络、祛风止痒;运行气血、解痉止挛;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温中止泻;补脾益气、通利筋脉的功能。其总结的火针疗法操作要领为:红、准、快。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信州区

保护单位:
上饶市信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