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阳信鼓子秧歌)

  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代表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流传在阳信县洋湖乡、温店乡镇、流坡坞、劳店乡以及附近周边县。
  清乾隆年间,被当地群众称为“武秧歌”。在当地老艺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霄阁,后有大秧歌。离灵霄阁向东不远(20华里)便是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孙武故里),在城外驻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军民同乐,将士们手拿兵器、旗罗伞盖舞蹈,场面恢宏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阳信鼓子秧歌。秧歌队的主要角色是伞、鼓、棒、花(女角)。
  由于舞蹈主要是跑出各种战阵队形,因此组成一个秧歌队不能少于32人,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舞蹈全过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据老艺人讲,鼓子秧歌所表演的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打仗的故事;第一个武伞所扮演的就是孙膑。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手锣、钹、大镲、小镲等。其中直径一米的大鼓是整个舞蹈的伴奏核心乐器。鼓点主要有节奏较快的“三点子”、节奏缓慢的“五点子”和节奏中速的“七点子”,这些与山东其他地区鼓子秧歌有所不同,也造就了阳信鼓子秧歌独具一格的舞蹈风格。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阳信县

保护单位:
阳信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