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斗拱营造法

  • 项目编号:
    YZ-04-Ⅷ-0053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扬州斗拱营造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也是结构最复杂部件,是古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栱的营造技艺有史以来只在工匠之间口口相传,解读斗栱的营造技艺,一直是古建学者视为终极课题。
    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说:“神奇的榫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组合结构——斗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支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带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物的关键性结构部分。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成我国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断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等问题重要的形象依据之一。因而凡是学习和研究古建筑者,莫不把斗栱作为首先要进行学习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建筑学家潘谷西先生认为:“斗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木架建筑的技术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跨入该研究领域的一门必修课。”
    北宋崇宁二年(1103),李诫著《营造法式》、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工部《工程做法》这两部官书,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完整的经典文献。但在这两部官书中,均缺少大量的斗栱分件图,读者较为费解。
    1992年至2004年期间,潘叶祥和父亲潘德华用12年时间撰写了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专著——《斗栱》。该书详释了宋、清两代斗栱的榫卯。虽然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栱千变万化,五花八门,各朝代斗栱特征不同,各地方的斗栱符号也有差异,但九九归一,都不出宋、清两代斗栱榫卯的作法。在撰写《斗栱》一书时,潘德华带着潘叶祥绘制斗栱分件图,同时请来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在家中边设计边验证制作木质斗栱模型120余攒。这一开始就持续了12年。潘叶祥从起初的手工制图,到亲手用CAD完成300多幅斗栱墨线图,再到按图制作成斗栱模型。这些程序一一验证了潘德华先生的经验和潘叶祥的严谨工作。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