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歌(扩展)

  • 项目编号:
    YZ-02-Ⅱ-0005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扬州民歌(扩展)(宝应民歌)(大仪劳动号子)(月塘民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从新石器时期,宝应就有先民在这里耕种、生息。劳动创造了美好家园,也孕育了宝应民间歌谣。
    宝应民歌历史悠久,源于当地群众为在劳动中提高情趣、解除疲乏、表达情感而产生的劳动号子,有劳动号子(包括秧歌号子、车水号子、吆牛号子、打硪号子、撑船号子、跳担号子、捕鱼号子等)和民间小调多种形式,题材广泛。劳动号子多为即兴而作,反映了农民丰富的感情世界。
    宝应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唱词生动、鲜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体现出丰富的情感,许多经典唱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宝应民歌的旋律极具特色,曲调清新、优美,车水号子《绣兜兜》、秧号子《格冬代》等以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一代代的听众。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哼唱的语调,包括劳动号子和小调等民间歌曲。大仪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样式――大仪劳动号子,她被大仪人民群众世代传唱,并传播到周边地区。
    大仪劳动号子在扬州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风格虽总体属扬州民歌风格,但由于语言差别,大仪劳动号子有其自身的特色,号子的旋律、韵味各有不同。这些劳动号子在世代传唱中被不断提炼、加工、提高,成为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其中,既有悠扬抒情的《刮地风》,也有气氛热烈、节奏明快的《黄黄子》,更有爽朗铿锵,充满激情的《打硪号子》。大仪劳动号子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激情,表达了劳动无限光荣的心声,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自豪。
    月塘地处蜀岗山区腹部,岗上松林绵绵,岗下小溪潺潺,山清水秀,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民间传统文化丰富,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扬州曲王”钟培贤将月塘民歌《鲜花调》、《春调》、《补缸》等移植进扬州清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月塘现有大量反映自身特色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旱烟袋》、《苦马苔》、《十二条手巾》、《横山小调》、《姐家门前》、《手扶栏杆》、《四季想郎》、《五更景儿里》等,构成了月塘民歌的基本特色。
    由于月塘地处扬州和六合的交汇区,又是革命老区,因此月塘民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深,形成了月塘民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进一步挖掘,印证了由老鲜花《双叠翠》到月塘《鲜花调》再到扬州《茉莉花》的演变过程和内在联系。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