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蒲城杆火技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以火药制作的烟火爆竹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爆竹记载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写了鸡鸣而起时,先在庭前爆竹,以避恶鬼的习俗。当时所谓的爆竹其实是燃烧竹筒,导致筒内空气发热而爆裂发声。隋唐后,改为将火药装入竹筒。宋代废弃竹筒,改为用纸包裹火药燃爆。南宋都城杭州已出现成串的小爆竹,俗称“鞭炮”。据《武林旧事》记载,这种鞭炮点燃后连响到底,“一爇连百余不绝”。明清两代,爆竹发展出繁多的花样,出现了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二踢脚、飞天十响等著名品种。现代爆竹在类型和工艺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有单响、双响、连环响、鞭炮、排炮等多个品种和卷筒、切筒、糊底、灌泥、引火药、封眼等多种工艺技术。
  烟火又名“焰火”、“礼花”等,始于隋唐,盛于宋代,明清两代普遍流行。唐代已出现“火药什戏烟火”,可呈现瓜果、动物、鬼怪等各种图样。南宋时,架子烟火极为盛行。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北京烟火品类极多,纸函者称为“花筒”,泥函者称为“沙锅”,竹筐函者称为“花盒”,可以显现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等各种图样。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称当时京师的烟火“锦盒内装成数(出)故事,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烟火的色彩主要由火药加上不同的化学药物制成,如加钠盐呈显黄色,加钾盐呈显紫色,加锶盐呈显红色,加钡盐呈显绿色,加铜盐呈显蓝色等。
  我国的烟火爆竹主要产于湖南的浏阳,江西的万载、萍乡,广东的东莞和陕西的蒲城、洋县等地,其中架子烟火在宋代即已负盛名,目前较少施放,急需保护传承,以促进其延续发展。
  蒲城杆火是流传至今的古代宫廷低空焰火,其制作技艺现存于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雷坊村,为村中李姓家族传人所掌握。据考证,蒲城的火药生产源于唐宋时期,以杆为托架的杆火则兴于金元而盛于明清两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以蒲城盛产的硫磺、芒硝、柳木炭为原料,按秘方制成火药后,以精湛的纸扎造型、秘不示人的火线布局和骨架扎结制作成文武杆火,燃放后显现出独特的声、光、色彩,将秀美的山川和传奇的人物、故事造型展示在观者眼前,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堪称中华一绝。蒲城杆火绝技曾在欧亚各国表演,赢得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蒲城杆火表演。蒲城杆火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

保护单位:
蒲城县杆火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