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47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罗酒的酿造工艺与普通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同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启封搅动,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后,即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第三次上缸密封。

除此之外,天宝罗酒还有其它一些特别之处:一是酿造及存留时间长,从酿造到启封食用可达一年之久,然后还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浅黄,清而见底,味香爽口,富有后劲,被誉为“三碗倒”。二是特别注重器具的卫生及药水比例,即下药要轻,掺水要少。三是讲究材料的绿色环保。糯米一定要选用天宝塅种植的上等柳条糯,水一定要是没有任何污染的井水或山泉水,酒药也为祖传秘方所制。

天宝罗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蒋尧阶就是一位酷爱天宝罗酒的天宝人,曾赋《天宝罗酒》一诗赞美家乡特产的制作工艺以及品质:

糯产清溪灌塅田,水挑古井岁寒泉。

村翁沿技酿罗酒,深巷飘香酌盛年。

满碗旋诗抒豪壮,半壶即舞媚翩跹。

滢犹花露甜如蜜,宴有该醇不慕仙。

历史渊源

天宝罗酒仅产于宜丰县天宝乡集镇,为天宝特有的传统名酒。天宝为宜丰古县治所在,文化底蕴深厚。天宝地处天宝盆地,这里大山环绕,森林茂密,飞泉流瀑,景色优美。天宝罗酒为宜丰水酒第一品牌。它的酿造工艺遵循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上遗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与发展,但也使其传统工艺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承。

天宝罗酒的来源,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源于传说,据《宜丰县志》(1985年版)记载,以及天宝乡辛会村刘自立介绍,400多年前,天宝墨壮“八节祠”内有一位罗氏婆婆,她有一手酿酒好手艺。每年中秋前后,罗氏婆婆就利用天宝塅种植的上等柳条糯,天宝古村北门巷罗家井的井水(相传罗家井的井水与仙姑潭水源相通,罗家井井水即仙姑潭泉水),再以其祖传秘方制作的酒饼(即酒药)掺入,精心酿造,来年清明开封饮用。

某一天,正逢罗氏婆婆古稀寿诞,她将自己精心酿造的水酒拿出来招待宾客,酒一上桌,香气扑鼻,闻者即醉。众人追问奥妙,罗氏婆婆并未道出这酒的酿造技艺,直到罗氏婆婆去世时,这一技艺才传给他的儿孙,因酿酒者是罗氏婆婆,罗酒便因此得名,并延续至今。

二是源于“锣声‘哐哐’响,谐音‘响响叫’,故又名‘锣酒’。”这一说法源于《天宝乡志》。分析这两种说法,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天宝罗酒产生与民间,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天宝罗酒,《新昌县志》也有记载,“天宝乃有罗酒,漓者为水酒。醇者为罗酒,三钱可以取醉。”

工艺流程

天宝罗酒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

(1)一般头年农历八、九月酿制,用上等柳条糯为原料,清水洗净,浸泡3-4小时,捞起滤干,上甑蒸熟。

(2)熟后先祭灶神,后把米饭倒入竹盘内,冷却到20度左右时,再放入盛有1:1清水的大桶内,边洗边下酒药,后倒入甑内滤干。

(3)入缸密封保温,3~4天出酒后,倒入大缸内,并将原先洗米饭有酒药的水一道倒入缸内,再封缸,一星期后用锅铲搅动。

(4)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再入缸密封。陈酿半年后食用。其色浅黄,清澈透明,味香爽口,后劲足。

制酒工具要注意洗净、用热水浸泡后晒干。


饭熟起锅(姚晓勇摄)


起甑换缸(姚晓勇摄)


天宝罗酒产品展示(邹集斌摄)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宜丰县

保护单位:
宜春市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