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 项目编号:
    Ⅹ-71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枫亭位于福建莆田、泉州两地交汇处,是集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枫亭元宵夜游灯的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举行,参与者达四千余人。仪仗队簇拥着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前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则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行进。由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等组成的灯架队阵容壮观,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中融入了戏剧、杂技和灯艺技巧,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童身舞别具特色,成为福建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更是让元宵游灯锦上添花。
  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在福建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中,枫亭元宵游灯的节俗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成为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仙游县

保护单位:
仙游县枫亭元宵游灯民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