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柳林盘子会)

  • 项目编号:
    Ⅹ-71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而以元宵节为高潮。其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人们汇聚在一起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盘子会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实际相当于放大的神阁子,它制作精美,一般高三至四米,分四角、六角和单层、双层等几种样式,多采用质地细密硬实的上等木料制成。这种木制的小阁楼设有几个乃至十几个神龛,分别供奉天官、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等神祇。
  柳林盘子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一般以街坊邻居集股投资方式运作。据介绍,民国年间柳林的盘子不下五十座。目前,柳林盘子共有两百余座,保存最古老的是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穆村江曲的木刻盘子。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柳林县

保护单位:
柳林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