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

  • 项目编号:
    3-Ⅸ-3
  • 类别:
    传统医药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于都,客家聚居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蕴藏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外出谋生人口流动大,流行病也时有发生。由此,适应当地需要的民间中医应运而生,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于都敦本堂熊氏家族,早年由江陵来到南昌。明朝时,经吉安、遂川,于成化年间到达于都定居。明朝末年,清江名医金本贵先生躲避战乱,来到于都行医、放花,寄住熊家招待甚周。晚年,金先生收熊奉吾之子熊应初为徒,传授医道,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从此诞生。

此后,经数个朝代,历时370多年,连续十二代,敦本堂熊氏名医辈出,执着敬业,矢志不渝,建树了家喻户晓的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尤以“放花”而闻名乡里。数百年来,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医药理念,在医学传承教育方面,保持了中华民族私塾文化的原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突出。

其服务理念具有明显的群众观点和鲜明的民间特色;在医疗实践中彰显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特性,掌握了一套独门绝技和施治的祖传绝招,显现出优异的医疗效果。藉此独特的看家本领,维系了长盛不衰的传承,在地方上社会影响深远,在民间传统医药界有明显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历代传承中,敦本堂民间中医的大型医著《敦本堂熊氏医鉴》,其理、法、方、药诸方面的独特见解,尤其秘、验方,是十几代人宝贵学识的历史积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研价值。文革中虽遭焚毁,但经我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抢救,有望其重获新生,因此具有较高的发掘保护价值。

历史渊源

明朝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名医金本贵先生为躲避战乱,从祖籍清江来到于都。于都地处偏僻的赣州东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缺医少药。史料记载,当年世界上天花病肆虐人间,死亡率高达30%,幸存者20%的人留下麻脸。金先生医术高超,对妇、儿、内、外各科都有所专长,尤擅放花(种天花),人称“花童先生”。对各种常见、多发病的治疗,技高一筹,享有很高声望,后来常年往来于清江、于都,倍受群众欢迎。

放花是一种预防医学文化,又是一种治疗医学文化,金先生放花,身怀绝技,痊愈率高达99%以上,极少出现麻脸,效果超群,几百年一直传颂至今。熊家弟子除每次在放花仙坛告文上表外,每年清明、冬至,还坚持到河边焚烧冥纸钱包,遥祭其父子,敬仰其医风医术。

放花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花时必须请神、装坛、养仙坛,历时一个多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三年一运,期间有诸多清规戒律和民俗风情。熊家系当地望族,敦本堂熊氏二十六世奉吾是地方上的头人(首领),放花时职司装坛祭祀事宜。金先生来于都行医和放花,寄住熊家招待甚周,相互交情笃厚。至晚年,金先生收奉吾之子二十七世应初为徒,传授医道。

于都敦本堂民间中医,从此诞生。

到了清初,第三代,二十八世如祖,半医半农,医术平平。于是,再度延请先师之子金乃成先生常住熊家,对第四代、二十九世少年云山,从小一带一、手把手亲授医术,从而得其真传。自后,其传承模式代代连续,直至如今。后来,金乃成先生将于都放花事宜逐步移交给熊家料理,告老还乡时,医疗、放花事务即悉交熊氏继承。云山从此弃农而专事医业兼放花,名声鹊起。

第五代,值清朝盛世,熊氏三十世凤羽,脱颖而出,名噪一时。五修族谱撰写长篇传略,赞扬其医德医术,尤赞其“善种天花”“生丈夫子一乃克家令器儒与医兼擅其长”,也足见其传承卓有成效。

至第六代三十一世熊允吉,敦本堂民间中医的传承日趋规范。除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祖传秘方为每位学医者必定抄诵外,祖孙父子还时时对典型病案进行研讨并予记录,同时收集记录了不少民间秘验方。大量手抄本,装裱精细,直至文革才被焚毁。其医术也至炉火纯青,广受赞誉,现存的六修族谱盛赞其医德医术。“博古能文,技艺远扬,活死回生,扁鹊义方,心存仁义,志秉忠良。”

第七代,三十二世熊贵享,恩授登仕郎,仍然矢志医业兼放花,并将先师所传授的、先辈所积累的及广泛收集的秘方、验方、民间偏方编辑成册。

在此之前,其继承皆为单传,此后,传承人数增加,敦本堂民间中医发扬光大,进入鼎盛时期。

晚清时期,第八代,三十三世熊任才,族谱记载:“国学生(载县志)”。祠堂前为其树立高大麾杆石;三十三世熊通显,除事医放花外,兼开办“同济堂药号”(该药号一直传承至第十代,于1958年合作化联营,第十代传人熊兆鸿历任联营国药店经理)。

敦本堂民间中医从而更加名声大振,享誉四方。

第九代,三十四世熊朋兰、子祥,晚清秀才、进士。近代人对其高尚医德、高超医术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民间传为佳话。熊氏中医不仅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医学理论亦有提高。秘方秘诀经过历代的千锤百炼,更趋完善规范和理论化、系统化。由朋兰执笔的集体著述《敦本堂熊氏医鍳》,可惜于苏区时在躲藏中遗失。

第十代,三十五世熊玉冰,清末秀才,为一代名医,名振于都及其周边县域,声望至今犹存。曾将前辈的秘方、著述等资料回忆整理,系统成册。《敦本堂熊氏医鉴》重编即将完稿时突然中风辞世,其残稿可惜在文革时连同大量珍贵医案、医藉被付之一炬。

三十五世熊仲南,地、县、乡三级地方志及县文史资料、卫生志为其撰写传略。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于都县志》载:“(熊仲南)对儿科天花、麻疹造诣颇深,在牛痘疫苗未问世以前,儿童难闯天花关,仲南继承和发展祖传秘方,救活不少垂危儿童,迹遍宁都、兴国、赣县、会昌、瑞金等邻县边界地区。……50年代,县城及郊区一带麻疹流行,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仲南坐镇县城,疗效显著,死亡率锐减。60年代,全县几次麻疹大流行,他先后到宽田、靖石、禾丰、盘古山等地巡医,所到之处,疫情顿见缓和。群众赞他是“儿科神医”,治麻疹的专家。……熊仲南系熊家9代名医,为后继有人,他坚贞不渝,传教子孙医病济民,至1967年82 岁逝世时,已传至11代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赣州地区志记述:“家系祖传中医,仲南系第九代名医。……通晓中医,专长儿科,尤对天花、麻疹造诣颇深,名噪附近数县,……仲南所有医术传授不吝,1958年无私献方,江西日报曾报道表彰”。

第十一代虽建树不大,但承前启后,延续了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的数百年传承。

文革中,于都敦本堂民间中医惨遭十年浩劫,医案资料及医药典籍几乎焚毁殆尽。

十二代,三十七世熊瑞祥,将届古稀,自幼随祖父熊仲南先生习医。曾精心研读过《敦本堂熊氏医鉴》文稿,并由祖父亲授,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其秘验方,成名较早。近年来他将熊氏祖传秘方等资料回忆记述,形成了三十余本近百万字的笔记,积累原始资料,准备重新整理编写《敦本堂熊氏医鍳》,以完成祖父临终遗愿,挽回敦本堂民间中医的继续传承。

至今,敦本堂民间中医已传至第十三代。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于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