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
    张謇与棉花状元县故事,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射阳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及范公堤东侧,横贯县境的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平均承担里下河地区90%的泄洪量。境内的小洋河、通洋港、海河、廖家沟、潭洋河、六子河6条河流很早就与这3条大港沟通,形成水网。由于濒临黄海,地势低洼,历来西有洪水压境之患,东有卤潮倒灌之难,易涝易旱,灾害频繁。到清末,由于淮南屡遭水灾,土卤日淡,盐业逐渐衰败,部分土地曾被人们开垦种植水稻、麦豆之类,面积有限,直至民国初年,仍有大片荒凉草滩。自张謇将兴垦开发农业延伸射阳以后,滩涂开发、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都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
    为了纪念张謇先生,1995年端午节龙舟赛期间,射阳县委、县政府特意在射阳经济开发  区的中心区域海都大桥北首,树立了反映张謇先生当年视察垦区情形的一座全身铜像。
  据多方考证,射阳因在范公堤以东,无海堤。每当海风怒吼高潮涌至,瞬息陡涨数丈,常有煎丁、渔民、樵夫奔避不及,被席卷葬入海中。先民们为生存和发展,垒土筑墩避潮,潮来上墩栖息,潮去割草煎盐。潮墩有官筑、民筑两种。明嘉靖十七年(1538),由巡盐御使吴悌和盐运使郑璋在各团诸灶创设避潮墩,明代共筑墩263余座,分布在潮通港灶、新坍灶、南舍灶、西北稍灶、海神庙灶等地。清乾隆十一年(1746),盐政吉庆责会各场大规模兴修潮墩,共筑148座。光绪年间出现民筑潮墩的记载。墩多建于平均高潮位与秋季大潮高潮线之间,一般高3-10米,顶部面积半亩左右,并种榆柳等树加固墩土。
    避潮墩在历史上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墩点分散,互不连接,高低不均,因而只能避潮,只能保护人畜,不能保护耕地,只能逃避一般海潮,不能逃脱巨大潮灾。民国五年(1916),张謇、张詧、周扶九、余寿年等人创议集股,在射阳河南岸成立大纲盐垦公司,原定资本总额120万元,实收113.33万元。

    当时不知该地灶亭大都为商本灶置(即在建灶时向盐商借资作资本,名曰“课本”,并报财政部及运署)的灶亭,其性质与大丰收购草堰场的商亭不同,供煎草地为灶民所有。收购时因只向垣商洽购,不顾灶民之愿否,引起灶民群起反对,诉讼多年,损失严重,公司实得东部较差土地16万亩,当年开垦3.05万亩。
    射阳境内创办的垦殖公司规模首推“华成”公司,公司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创办人为江苏督军冯国璋,因冯国璋号冯华甫,故该公司为华成公司,寓冯办的公司一定成功之意。1918年,冯入京代理总统。冯氏力谋整顿华成公司,于是请张謇来主持,集股本额定为125万元,收买民荡和给资遣散灶户,并将阜宁学田20万亩作股加入公司合垦,又请朱子澜(朱子桥)将军以资梓办相属,加入沪股数十万元,至此,前后总资本达250万元,共有土地75万亩,已垦面积20多万亩。
    民国七年(1918)八月十七日,“朱子桥、张佩年、周孝怀来说华成事”,八月二十日,“华成公司各股东集于沪开创立会”,公举董事长为张詧,总理张謇,董事会设在上海,监察人员常驻华成公司,总部所在地千秋港。民国九年(1920)二月,张謇亲自到华成公司,巡视筑堤情况。
    在射阳境内废灶兴垦活动当中,民国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16-1933),在张謇等人的推动下,共成立大纲、华成、大佑、合德等大小公司计42家,其中1933年创办的兴垦会(位于阜通公司至废黄河之间),包括1923年由张亚成、苏坤山创办的庆丰仓4000亩,1930年由张詧创办的大纲苇右荡分区3300亩,1934年由杨锦清创办的同业堂4000亩(以上3垦区在射阳县,以下垦区现在滨海县),1918年由束勋严创办的中合德、北合德16000亩,树德堂10000亩,1920年张述贤、张亚成创办的三益堂5000亩,1935年由朱坚白创办的福田公司2700亩,陈友慈创办的四友堂4000亩,张亚成创办的张亚记5000亩,赵飞鹏创办的赵云记5000亩等。购买境内地主荒滩、灶地,进行垦殖,共投资694.82万银洋,占地157.76万亩,已垦面积69.85万亩(见表1)。这些公司派生的小公司有在耦耕镇庆东村的退耕公司,合德镇庆北村的生计公司,合德镇淮海村的淮海公司,海通镇林基村的廪基公司,其它本地业主在1万亩以下的未统计。由此可见,有6家公司有张氏直接参与,合德公司创办人邵子中为张詧的内侄,(又一说张謇为创办人之一),阜宁公司章静轩为张謇的门生,习善堂、恺谊堂、耦耕堂、庆余堂、合顺仓的创办人均与张謇有关系。垦区分布在20世纪90年代射阳县22个农业乡镇中的16个,在垦区开发中,以植棉为主,还种植一些水稻和其它杂粮,试种桃、李、苹果、葡萄等果树,与此同时,捕涝业、畜牧养殖业和林木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就在这样一片碱滩薄地上,人们不息地耕耘播种着。有付出终有收获。初时亩产几斤、十几斤棉花,逐步增产到几十斤、一百多斤。1988年,射阳的皮棉亩单产达到70多公斤,如今,最高产量达到每亩百公斤以上。棉花“状元县”的人民,没有忘记张謇这位兴垦开发的先驱者,这位实业救国的状元公。如今,在射阳经济开发区内,海都大桥北侧,专为状元公树起一尊铜像。此地已经成为棉花“状元县”的一处人文景观,射阳人把这里命名为“状元遗踪”。

    射阳县棉花协会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为顺应我国加入WTO要求,顺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顺应国家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县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而由全县棉农、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服务、收购、加工、经营及其棉纺企业自愿组成的具备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组织。现有会员60个,其中有28个单位会员被列为全县工业定报企业,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各1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县棉花协会被盐城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被盐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被市科协、市民政局评为“盐城市50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