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阁皂山的传说

  • 项目编号:
    4-Ⅰ-3
  • 类别:
    民间文学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九十九座山峰,绵亘二百余里,历史上与庐山、玉笥两山齐名,称“江南三大名山”,列“豫章十景”之一。阁皂山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流传下了许多的传说故事,是一座重要的文学艺术宝库。

自东汉张道陵、葛玄在此修道炼丹起,特别是葛玄的道教灵宝派的创立,阁皂山由此香火日盛,名噪天下,成为道教发源地之一,与贵溪龙虎山、南京矛山鼎立,号称“神仙之宅”,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御赐封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俗称阁皂山,亦有称葛岭。山内峰、岩、塬、石奇诡怪异,溪、涧、泉、池源幽水冽,殿、堂、台、阁随处可见,神话传说,流传甚广。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是樟树药业乃至整个江南药业的发祥地,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

阁皂山的传说故事囊括了神仙、人物传说、风景名胜传说、动植物、特产传说、风俗传说等民间文学的众多领域,重要的民间传说包含有葛玄仙迹、名家踪迹、山川形胜的传说以及风物特产传说等。这些传说故事历经千百年的演绎,对于民众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今天樟树人勤劳、善良、锐意进取的性格。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申请将该项目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渊源

“阁皂山的传说”的产生有其历史的背景。阁皂山乃道教“灵宝派”祖庭,与龙虎山、茅山齐名。宋高宗御赐“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阁皂山以仙翁葛玄得道羽化成仙的传说而名噪神州大地。

东汉建安七年(202),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炼丹8载,终成"九转金丹"。他服丹"飞升"后,被道教尊为"太极仙翁"。葛玄的"仙迹"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名胜,道学家云集于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

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北宋光禄寺卿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云: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阁皂山崇真观记也写道:“江湖宫观,未有盛”。

又传说神话人物晋丁令威亦曾修炼于阁皂山。据《搜神记》所载:丁曾学道于灵虚山。山在何处,无法查考。又据《阁皂山志》记载,丁令威曾修炼于阁皂山,至今阁皂山群峰中有丁仙峰之名。

朱熹两次在阁皂山“道德宫”讲学,因此,“道德宫”一度被称为“紫阳书院”。

明清江知县秦镛题“阁峰晴雪”诗云:“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山远地偏游不得,几回驻马隔江看。”具见阁皂山景色风物之迷人。

北宋文人陶弼有诗《阁皂山》,赞美了阁皂山的仙景: 万仞天门阁皂形,阴阳不似众山青。 一区海上神仙宅,数曲人间水墨屏。

重要历史文献有:

《阁皂山崇真宫记》、《记阁皂登览》/南宋周必大

阁皂山志 / (明)俞策撰

《阁皂山旧序》/明万历十四年(1586)陆从平

内容记录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阁皂山峰峦越百,仙道遗迹比比皆是。骆驼峰为葛玄得道藏丹处,太极峰为玉女理鬓处,西坑挂壁峰为张道陵修炼之地,有张天师坛、剑劈石、双鲤门、风门、一天门、丹井等处,无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显得神奇无比。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雨,桥拱至今完好无损。    阁皂山的来历故事:说到阁皂山的来历,还有个故事。道书上记载,道学家葛玄为天上的善思菩萨转世。有一年,王母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善思菩萨位卑只能坐在瑶池边缘看着众仙子歌舞。突然,司药仙子歌舞到其旁边闪身似要跌倒,善思菩萨赶忙起身相扶,不仅把坐椅碰出瑶池跌落到人间,而且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之大忌而被贬往人间。仙椅掉在清江县东南边缘成了一座靠北朝南的山头,即现在的阁皂山。玉帝考虑善思菩萨是好心的过失,就派太上老君等传授他灵宝经箓、医药丹术,道名葛玄。因为司药仙子也有过失,就责令她在阁皂山遍植灵芝百草,以供葛玄济世渡人所需。后来葛玄在阁皂山布道行医、广结善缘42年后,白日飞升重迈天庭,阁皂山就成了名播遐迩的药、道名山。

作为道教名山,阁皂山上有众多的仙真修道遗迹。除了阁皂山西峰的张道陵坛、丁仙峰外,还有葛玄在山的东峰留下的灵宝法坛,用于超度死于战乱的穷魂滞魄;以及金沙池、捣药臼、双鲤石等。明谭嗣先编撰的《太极葛仙公传》说葛玄:“最后于阁皂东峰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于时瑞气祥光,照映山谷。尝于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涨,金沙腾沸,至今丹池之内,金沙自沸。又尝于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捣药,因堕药一粟许,有飞鸟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鸟鸣,作丁当杵臼声,世名捣药鸟。仙人琴高尝骑双鲤访仙公于卧云庵,相与置酒酣饮,醉而卧。及醒,双鲤已化为石。仙公乃以双鹤与之,琴高遂乘鹤去,双鲤石至今在后山间。”   此外,阁皂山东峰的礼斗石,相传是仙公礼斗处。山中流水名为葛憩源,因为葛玄曾在此休息而得名。阁皂山的八景玄坛,相传得名于葛玄冲举之日,天帝赐以八景玉舆,玉女峰有葛玄升天遗迹。阁皂山的卧云庵、藏丹室,又是葛仙公炼丹藏丹之处。

山川名胜传说罗列如下:

1、接仙桥--鹅溪:位于阁皂山山门前的一条溪水之上,原为石拱桥,现仿照原貌改造成公路水泥桥,是从南面进入阁皂山的起点。相传当年葛仙翁在阁皂山修炼时,常在桥头迎接来山求医问道、采药炼丹的各路“仙人”,故名“接仙桥”。桥下溪流澄清,加之附近山民常年在溪中放养群鹅,沐清流而振翼,觅同类而引吭,颇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意境,故此溪名鹅溪。

2、山门:接仙桥顺路往北偏东百米处,原有一座小石牌坊,现辟为仿古彩绘水泥构筑的山门。门高7.5米,宽10.5米,飞檐翘角,镏金溢彩,南面正中金书“阁皂山”三字,中柱有联曰:“道教名山,碧嶂清江钟异秀;医宗圣地,灵丹妙药萃珍奇”,北面中柱楹联:“阁形佳境界环山,望东腾太极,南耸凌云,北距骆驼,西迎五老;皂色珍丛入药,趁春采辛夷,夏锄玉竹,秋攀橘梗,冬掘茯苓。”

3、一天门:山门东北约120米处,就是一天门,它是进入阁皂福地的门户。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路经这里停轿歇息时,见两旁高山挺秀,溪涧清幽,林木参天,怪石峥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而惊叹说:“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就捐钱建了一座石坊,并命名为“一天门”。石坊上部横石上,南面楷书“一天门”,北面根据唐高宗御赐楷书“三十三福地”,现这座石坊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的。穿过石坊,拾级而上,浓荫夹道,仰望上空,但见天留一线,故又有“一线天”之称。

4、御修路:从接仙桥到会仙亭,有一条长5里、宽4尺的砖石小路,相传这是宋朝皇帝为改善登山环境而下诏修建的一天道路,故名“御修路”。现在因为修筑了一条登山公路,这条“羊肠小道”就废弃了,仅“一天门”内的一段保留比较完好,尚可辨认出御修路当年的风采。

5、投龙潭-瀑布泉:距一天门北约250米,有一条长197米,宽2至3米的溪水,在幽谷中从北向南冲岩直泻,形成了一条多级瀑布,这就是唐宋时被誉为“天下第三泉”的瀑布泉。瀑布泉下方,有一方方圆只有丈许的小潭。瀑布泉水夹着飞沫,像一条白龙,曲折奔来,一头窜入潭中不知去向,传说这条白龙是从放生池里的鲤鱼感染了葛仙翁洗药的灵气而化做白龙潜入此潭修炼,此潭故得名“投龙潭”。

6、鸣水桥-鸣水台:瀑布泉往北上方不足百米处,建有一座石拱桥,此桥建于宋朝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是江西省仅有了两座宋代石桥之一,另一座是庐山的“观音桥”。桥跨山峡两岸,葛憩源、九龙泉汇穿桥拱,直泻山谷,跌岩击石,声若雷鸣,所以称为“鸣水桥”。桥边有亭叫“鸣水亭”,台柱有两副楹联,一联是:“鸣扬万壑,水击千崖。”,据说是南宋大臣文天祥所书;另一联为“水流击石为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将鸣水台四周的清幽与涧泉的喧闹巧妙融汇在一起描绘得入木三分。

7、梅花桥-  石亭:距鸣水桥北仅十余步,又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横跨溪涧之上,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梅花桥。据说葛玄在阁皂山结庐炼丹时,上洞八仙常来与他论道。一天,葛玄陪同八位仙人采药回来路经这座石桥,因桥石平滑,过桥的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差点滑道,引得众仙哈哈大笑。笑声中,葛玄幡然醒悟,忙向众仙谢罪说:“弟子在山修炼,实为济世惠民,桥石光滑,行人不便,弟子之过也!”说完,立即到桥下手捧清泉含入口中,运气将水喷向桥面,石头上立即出现许多如同刀刻斧凿的梅花形痕迹,而且还会送出阵阵幽香,梅花桥由此得名。明徐颖咏梅花桥诗云:“侧闻咳唾成珠易,惊见梅花石难。香处欲寻寻不着,一衰风雪过桥寒。”诗中“ 石”二字就是指葛玄含水喷石这件事。桥南有  石亭,相传为清末民初,樟树一代“神针”黄石屏捐资所建。黄石屏曾用金针为慈禧太后、袁世凯和英、法、德、意等洋人治过偏头痛等许多疑难怪病,驰名上海、扬州等地。

8、照门松:距梅花桥北100米,有17株巨松并立,一字形排开,遥遥面对宫门,有如香烛插于宫门之前,故名照门松。相传1600年前,东晋真人丁令威来到阁皂山修炼,初次入山礼朝时没有携带神香蜡烛,只好折了一些松枝代替神香蜡烛,并排插在宫门前。本来松枝折后是不能成活的,但由于是仙人所折,所以都长成了参天大树,犹如绿色屏风,竖立于宫门之前,给阁皂山平添了一股仙气。

阁皂山

9、天师坛-宋墓:从照门松西折沿山间小路约行一里路,就到了西坑挂壁峰。翠竹丛林中,有一个雕龙绘彩的小亭,这就是道教定型的始祖、正一道天师张道陵在阁皂山布道的遗址,俗叫“天师坛”。原坛已毁,这是后来补建的。天师坛后,有宋绍圣元年阁皂山“传教知仪”知在灵宝大师之墓,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墓内四周石壁上雕刻的人物画像、青石刻字的墓志铭等出土珍品均藏于樟树市博物馆,墓仍封密保存。

10、百草园:  相传葛玄乃天庭上一散仙,位置不高。一日玉帝宴请众仙,葛仙翁位列末座,众仙娥翩翩起舞。突然“百草仙女”脚下一滑,眼见要摔倒。说时迟那时快,葛仙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仙姑,从而避免了一场舞台事故的发生。而葛仙翁起身时,不慎碰倒了座椅,掉下天庭,形成了一座似“椅子”状的山峰,即阁皂山。葛仙翁也由于天庭“男女授受不亲”的僵化体制,虽出于好心,但还是被贬下凡间,葛仙翁即到自己的椅子边--阁皂山修行。那位“百草仙姑”则在阁皂山腹地洒下“百草园”供葛真人炼丹、制药。

天师坛偏东北不到一里处,就是仿照葛玄在阁皂山种药时,按“八卦图”式重新开辟的“百草园”。传说葛玄当年采遍山中珍稀药种,移植园中,用“神农尝百草”之意,取名“百草园”。

11、放生池-洗药池:放生池距百草园不足半里,相传是当年葛玄修炼时兴挖的。葛玄和道徒都吃素食,不能伤害生灵,遇有鱼虾蚌鳖,一一投入池中放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公元712年,曾亲书《阁皂山放生池》碑,现池边石碑是仿颜真卿手书重刻的。石碑前池有巨形活蚌,最大的长0。33米,重达2.8公斤,是放生池中特有的产物。据说当年西王母命司药仙子将灵芝百草在一个晚上栽遍阁皂山的山山岭岭。司药仙子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只好不停地栽,直累得香汗淋淋。有些汗珠洒落在正在吮吸夜露的小山蚌体内,于是这些小山蚌便长生不老,潜入放生池内修炼,身形逐渐变大,有的体内还孕育有粒大如豆的珍珠。距放生池北越700米处,有一组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三级水池,这就是当年葛玄洗涤草药的“洗药池”,又叫“金沙池”。每池1.5米见方,深丈许,松木垫底,青石覆盖,青砖围砌.池中之水系阁皂山有名的“香泉”——漱玉泉由地下渗入,故水位常年保持一定的高度。

12、大万寿崇真宫:其前身是葛玄于公元233年在阁皂山创建的“卧云庵”,后又改名“灵仙馆”。先后被唐、南唐、宋三朝皇帝御封为“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公元1246年,南宋理宗皇帝御封至高无上的宫名为“大万寿崇真宫”。现在的大万寿崇真宫由正殿、厢房和宫院组成,建筑面积284平方米。殿内供奉太极仙翁葛玄、天师道教始祖张道陵和真君许旌阳三尊塑像。

13、捣药臼—灵禽亭:骆驼峰南面有一块巨石裸露,中间有一个周圆如碗的石窝。据说当年葛玄采药炼丹时,就是在这个石窝中捣药的。有一次葛玄捣药后没有将石窝里的药清理干净,药末被群鸟啄食后,鸟便通了灵性,长生不死,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就在峰前丛林中发出“笃、笃、笃”的鸣叫声,很像仙翁在丛林中捣药,人称“捣药鸟”。捣药 南距崇真宫只有250米,臼旁有亭,叫“灵禽亭”。

14、六朝松:紫阳书院后山,约有十几株参天古树,皆唐、两宋、元、明、清所植。故名“六朝松”,又因植于道德宫后山,所以又叫“后山松”。

15、风门:太极与骆驼两峰之间的山界口,有一座供行人歇息的凉亭,这里四季生风,行人从山下登山,尽管攀登时汗流浃背,一到这里,顿觉凉风习习,暑气全消,丝毫不觉炎热,故称“风门”。

16、石门:由风门经骆驼峰后,有双石峻起,高二仞,其势若“门”,因此被称为“石门”。传说当年葛玄初入阁皂山时,行至此处,见巨石挡路,因而抽出所配之剑,挥手一劈,此石轰然一声,分立两旁,便成了石门,成为自北面进入阁皂山的必经门户。因为是葛玄亲手用剑劈开的,所以又叫剑劈石。

17、九龙泉:从六朝古松沿山腰小路东行700米,可见廊亭纳翠于万绿丛中,有喷泉漱玉于碧波潭内,水光山色,清雅幽静,这就是阁皂山著名的“九龙泉”。相传当年放生池里有10条鲤鱼,因吞服葛仙翁洗药的仙水,化成了10条飞龙,1条窜入瀑布泉下的投龙潭,其余9条飞进太极峰下的洞内修炼,这个洞就叫“九龙洞”,洞口喷出的飞泉便叫“九龙泉”。九龙泉泉水四季长流,清凉甘甜,饮后使人神清气爽,被称为“仙水”。

18、揽翠亭:沿九龙泉南行,峰峦四环,一水中分,中有民居数间,翠竹摇碧,清泉漱珠,使人悦目怡神。相传这里就是东汉“南洲高士”徐稚(号孺子)隐居的旧址。现在孺子的旧居早已湮没无存,但山溪翠竹却如昔年。竹林中有一小亭,名曰“揽翠亭”。

19、引路松:又叫“姐妹迎客松”,位于揽翠亭西南四百米处。据考证认定为唐末宋初时所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原来有5棵,后来由于山火雷电等自然因素,毁了三棵,仅存的两棵高峙路旁,恰似给游客指点路途,故称为引路松;又因为它们像一对孪生姐妹,所以又叫姐妹迎客松。

20、鲤鱼洲:引路松西侧下方的山间盆地中,有一堆突起的土堆,旁边碧水涟涟,土丘宛如一条大鲤鱼,潜伏在碧水中,这就是鲤鱼洲。传说东吴赤乌七年八月初十日,葛仙翁于卧云庵“飞升”之时,玉帝派两名玉女,同乘大鲤鱼驾云来到阁皂山,迎接葛仙翁返回天庭。也许是途中辛苦,也许是时间还早,两位玉女便在东侧的山峰上稍事休息。之后就匆匆忙忙赶去迎接葛仙翁了。这两位玉女太粗心,临走时竟将鲤鱼遗忘在山头。时间一长,鲤鱼感到干渴难忍,极力向山下有水的地方蹦去,刚到水边,就力尽而死,化成了一座土丘。现在,人们在鲤鱼洲旁用水泥塑造了一条大鲤鱼,每当春夏水盛时,有如活鲤鱼荡漾在碧波中。

21、揖仙桥—对弈亭:揽翠亭附近的溪涧上,有一座小桥,桥边有一座六角飞翘的小亭,这就是揖仙桥和对弈亭。相传我国古代有两位掌管世人生死的神仙,一位是南斗星君,一位是北斗星君。两位仙人酷爱下棋,且棋艺不相上下。有一次,两位仙人在终南山对弈,一局下了三百年仍然未分胜负。二人决定另到阁皂山接着下。在此修炼的葛玄得知赶忙出来迎接,走到桥头,正巧两位仙人到了,葛玄便安排两位星君就近在桥头的小亭里对弈。

22、丹井:丹井在原万寿崇真宫内,砖石罗圈,深达数丈。井前有丹灶。当年,葛玄就是在井里汲水,灶里炼丹。丹井还有个名字叫“出木井”,传说葛玄在卧云庵苦炼三年终于炼成仙丹,远远近近的道徒、医家前来求教的很多,一时庵里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卧云庵急需扩建,但苦于木料砍伐搬运十分困难。因此,葛仙翁便折了一段松枝投入丹井中,叫工匠们从井里掏取木料。木料源源不断,直到宫观建成。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樟树市

保护单位:
宜春市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