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疗法(石氏伤科疗法)

  • 项目编号:
    Ⅸ-6
  • 类别:
    传统医药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骨的生理和骨伤病理按中医理论有独到的认识,二是手法的妙用,三是药物的特色,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常常形成一种独特的疗法和某个著名的流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深入,中医骨伤疗法有一种趋同倾向,但某些著名伤科专家和著名伤科流派的地域特色、手法特色和用药特色依然存在,与西医骨伤科相比较,中国正骨疗法仍有其独特的优势。
  石氏伤科疗法为石兰亭于1880年所创,熔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是中医骨伤科独特的诊治方法,发展至今已传承五代。
  石氏伤科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极具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石氏伤科在理论上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需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手法上,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在用药上,重视方随症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由于西医手术的冲击,中医伤科特别是最具特色的手法操作等非药物疗法日趋萎缩;因中药成药的开发要求和西药研制一样标准,使得不少中医药制法疗法湮没不彰。在此状况下,石氏伤科陷入了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困境,急需加强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黄浦区

保护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