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赤芍

赤芍是我国较为出名的中药材,用途广泛,市场需要较为广泛。赤芍是赤城的道地中药材,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根类药材,采挖后除去茎叶、须根,晾晒时洗净泥土,晒干后切片入药。赤城县地处冀北燕山山区,赤芍资源丰富、品种优良,是赤芍的道地产区。赤城县通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并推广赤芍人工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发展目标为建设万亩赤芍种植基地,打造赤芍特色产区。

赤芍适宜在海拔800-2000米,气候阴凉、温和,昼夜温差较大,空气较干燥的条件下生长,怕高温高湿,耐寒抗旱性强。赤城县平均海拔945米,土壤呈弱碱性,为栗褐土,质地偏砂,富含钙、磷、铁、钾等多种元素。位于中纬度地区,东亚大陆季风气候,中温带干旱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6.5℃,年大于等于10℃ 的积温2725℃。无霜期90-140天,平均无霜期128天。日照时数2737.9小时。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17.1毫米,全年降水总量24.4亿立方米,夏季(6-9月)降水总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属半干旱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赤城赤芍优质品质的先决条件。全县境内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相近,县域内各区域非常适合赤芍种植,产量高,产品品质优于其它地区同类产品。

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GAP)标准进行绿色生产。 3.1 产地环境 3.1.1 生态环境 3.1.1.1 海拔 适宜海拔为800m-2000m。 3.1.1.2 无霜期、平均气温 无霜期85d~160d。年平均气温-5.3℃~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4℃~-1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2℃~24.0℃。 3.1.1.3 光照 年日照时数在2700h~3100h,日照百分率在60%-70%。 3.1.1.4 降水 适宜年平均降雨量250mm~450mm。 3.1.1.5 土壤 以黑钙土或栗钙土为主,土壤质地以结构疏松的沙壤土为佳。 3.1.2 环境质量要求 3.1.2.1 空气质量 符合空气质量GB3095二级标准。 3.1.2.2 土壤质量 符合土壤质量GB15618二级标准。 3.1.2.3 灌溉水质量 符合农田灌溉水质GB5084标准。 3.2 选地整地 3.2.1 选地 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砂质壤土、夹砂黄土及淤积壤土。前茬作物以玉米、谷子等非豆科作物为宜,不宜连作。 3.2.2 整地 播种前进行整地,土壤深翻35cm ~ 40cm,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kg ~ 2500kg作底肥,使用旋耕机旋地,整平耙细。 3.3 繁殖 3.3.1 芽头栽种 3.3.1.1 芽头选择与处理 秋季收获时,清除地表茎叶,用起药机械挖深35cm ~ 45cm,取出根部,选择根部健壮及芍芽饱满、发育充实、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头,在根部与芽头连接处切断取芽头。根据芽头形状和芽眼数切成数块,每个芽头含芍芽2个 ~ 3个。若未及时选地、整地,可将芽头贮藏于-5℃ ~ -10℃的恒温冷藏库中,次年使用前取出栽种。 3.3.1.2 栽种方法 8月下旬到10月上旬,秋播时芽头随挖、随分割、随栽种;4月上旬到5月上旬,春播时取出贮藏的芽头栽种。栽植的行距40cm ~ 50cm,株距30cm ~ 40cm。每穴1个芽头,芍芽向上,覆土3cm ~ 6cm为宜。 3.3.2 育苗移栽 3.3.2.1 种子种植 3.3.2.1.1 质量要求 来源于当年采集的新鲜种子,种子籽粒饱满度为75%以上,发芽率不低于55%,净度不低于95%。 3.3.2.1.2 留种要求 选择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3年生赤芍作为留种田。当蓇葖果由绿色变为黄色,及时采集;置于阴凉处后熟一周,然后晾干、脱粒、除去杂质,贮藏备用。 3.3.2.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通过风选或者水选方式除去瘪粒、杂质和不充实的种子。用室温水或者温水浸种24h ~ 48h,取出即播。 3.3.2.2 播种 于8月底 ~ 9月底进行秋播,将处理过的种子条播于床面,行距15cm,间距2cm,播种量为每亩30kg ~ 50kg,覆土3cm ~ 5cm。 3.3.3 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亦可覆盖5cm ~ 10cm松针以保水防土壤板结。播种第二年,苗齐后及时除草。第一次除草在苗高3cm ~ 5cm时进行,根据具体情况每间隔15d ~ 20d除一次草。苗高4cm ~ 5cm时,追施生物菌叶面肥1次。育苗期两年。 3.3.4 起苗 于第二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起苗,深度控制在10cm ~ 15cm,以赤芍全根起出为标准。抖去泥土,剔除不合格苗,直接移栽。 3.3.5 移栽 采用高畦栽培,畦高15cm左右,畦宽100~ 120cm,畦间距35cm。畦上开沟,行距40cm ~ 50cm,深10cm ~ 15cm,株距30cm ~ 40cm,将赤芍苗朝一个方向斜栽沟内,覆土4cm ~ 5cm,镇压。移栽密度为每亩3000株 ~ 4000株。种苗移栽后及时浇水,防止种苗枯死,保障成活率。 3.4 田间管理 3.4.1 补苗 苗齐后在断苗处及时补苗。 3.4.2 中耕除草 根据田间杂草生长状况,每年除草3次 ~ 4次。第一次除草在齐苗后进行;第二、三次于夏季杂草大量滋生时进行;秋季进行第四次除草。第二年同上,到三年以后,田间杂草对赤芍危害减弱,可减少除草次数。 3.4.3 追肥 从次年开始,每年5月上旬或9月中旬追肥一次, 每亩追施生物复合肥20kg ~ 50kg,控制氮肥。 3.4.4 灌溉排水 只需在严重干旱时灌溉。多雨季节必须及时疏通排水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3.4.5 摘蕾、留种 定植后第1和第2年植株现蕾时,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长。第3年开始留种,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使种子充实饱满,8月中旬种子成熟后适时采收。 3.4.5 病害防治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 赤芍主要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根腐病、叶斑病。防治措施完全执行《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规定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5 采收 定植4~ 5年即可采收。采收时最好使用专用根类采收机械,降低生产成本。采收期春季4~ 5月、秋季9~ 10月,一般秋季采收为佳,此时浆汁饱满、营养成分高、重量足。将根挖出后,去掉根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晾晒。晾晒至半干,扎成小捆,以免干后弯曲,需勤翻勤晒,晒至足干时储存或销售。

产品特征:
产品品质特色:赤芍是赤城的道地中药材,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根类药材,采挖后除去茎叶、须根,晾晒时洗净泥土,晒干后切片入药。 外形观感特征:赤城赤芍根条10~ 15条,根粗中部直径1.0~ 3.0cm。初出土时表皮光滑、棕褐色,晒干后外皮易脱落、 皱纹粗而深、断面皮部窄、白色、粉性足。气微香,味微苦、涩。 内在品质:赤芍主要成分芍药苷,含有黄酮鞣制、挥发油、淀粉等成分,赤城赤芍独特指标为芍药苷(C23H28011) ,含量≧3.0%。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质量安全要求:产品质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规定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包装规定: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赤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申请使用赤城赤芍地理标志:一是生产经营的赤城赤芍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二是已取得登记赤城赤芍相关的生产经营的资质;三是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赤城赤芍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2)赤城赤芍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一是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统一使用赤城赤芍地理标志;二是可以使用登记的赤城赤芍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赤城赤芍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一是自觉接受赤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监督检查;二是保证地理标志赤城赤芍的品质和信誉,正确规范使用赤城赤芍地理标志。 (4)赤城赤芍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地理标志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的赤城赤芍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赤城赤芍地理标志和使用证书。 (6)鼓励单位和个人对赤城赤芍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证书持有人:
赤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地域保护范围:
张家口市赤城县所辖赤城镇、炮梁乡、大海陀乡、马营乡、龙关镇、样田乡、云州乡、田家窑镇、龙门所镇 、独石口镇、雕鄂镇、东万口乡、镇宁堡乡、后城镇、茨营子乡、东卯镇、白草镇、三道川乡共计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18″~116°27′33″,北纬40°30′37″~4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