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杜仲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的武陵山脉一带成为野生杜仲的幸存地,而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的慈利县则成为中国最大的野生杜仲林基地,早在1996年便拥有了“神秘的北纬30°,中国杜仲之乡”的美誉。其中,处于慈利县江垭镇的国营林场是杜仲主要产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外表皮薄,内皮厚≥3.5毫米,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胶丝细密、银白色、富弹性;气微,味稍苦。

慈利杜仲产区位于武陵山脉东缘三个支脉构成的三山两谷盆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积温5320℃,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均降雨量1400mm;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区内澧水、溇水及其支流蜿蜒展布,水系发达,灌溉便利。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慈利杜仲的优良品质。

3.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本地栽培的光皮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3.2 立地条件 土壤质量符合GB15618国标的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符合GB3095国标的二级以上标准;灌溉水质量符合GB5084国标的二级以上标准。 3.3育苗管理 选择健康、充实饱满的光皮杜仲种子,进行实生繁殖。苗圃地秋、冬季深翻,使用生石灰消毒,并施足基肥,宜作高畦。播种前需催芽处理,一般选择春播和冬播,苗期注意除草、排水、抗旱、追肥等管理。 3.4 整地施肥 采用坡线挖穴种植,挖穴规格为60cm×60cm×60cm,坡度较大的地块采用鱼鳞坑种植,并施足基肥。 3.5苗木选择 选择苗干通直,根系发达,无严重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健壮苗。 3.6栽植技术 3.6.1栽植时间 秋季至土壤封冻前、春季苗木新芽萌动前。 3.6.2栽植方法 将苗木根系浸沾配上生根粉的泥浆后植入,回土深度稍覆过原土痕,再踩实覆盖。 3.6.3栽植密度 株行距2-3m×3m。 3.7 管理 3.7.1幼林管理 土壤管理:栽种后的前三年要加强土壤管理,定植后第一年、第二年在6月和8月抚育2次,第三年7月抚育 1次。抚育时施复合肥100g/株或氮肥50g/株;多雨季节时低洼地要防积水,挖排水沟。 平茬与除萌:造林1年后,春季萌动前在苗木主干离地面5cm处剪掉。平茬后,选留一个粗壮的萌芽条,抹去剪口下萌发的其他萌条,保持主干通直,无分枝。 3.7.2成林管理 土壤管理:6月~7月,结合抚育施复合肥或氮肥;9月~11月施基肥;随着树龄增加,施肥适量增加。 修剪:定植5年~8年后,当树高长到10m左右时,将主干顶梢截除,并修剪密生枝、纤弱枝等,保持林内通风透光。 3.8病虫害防治 经常检查病虫害情况,若发现有病虫害发生,以生物防治为主,做好病虫害防治。 3.9釆收 选择12年以上的树进行釆剥,时间为5月~6月。杜仲皮的釆剥方式为砍树剥皮、环状剥皮、部分剥皮。 3.10产地初加工 剥下的皮用沸水烫后展平,将皮的内面相对,层层重叠压紧,加盖木板,上面压石头、铁器等重物,使其平整,并在四周围草,使其“发汗”。经7天后,内皮呈暗紫色时将其取出晒干或低温(40-50℃)烘干,将表面粗皮剥去,修切整齐。 3.11包装、贮藏、运输 产品包装符合GH/T1070的规定。贮藏运输符合GB/T30375要求。 3.12档案记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专人做好以下记录:生产地点、农产品名称、土壤耕作、施肥名称、方式、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防治对象、方式、时间、施用药量、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名称、方式、数量等。生产记录档案应保存3年以上。

产品特征:
4.1外在感官特征:外表皮薄,内皮厚≥3.5毫米,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胶丝细密、银白色、富弹性;气微,味稍苦。 4.2内在品质指标:松脂醇二葡萄糖苷≥0.12%;浸出物≥14%;水分≦12%。 4.3安全要求:明确登记产品市场准入所遵循的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名称、具体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进行,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慈利杜仲质量安全。

包装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慈利杜仲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慈利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慈利杜仲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慈利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慈利杜仲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慈利县境内零阳镇、岩泊渡镇、溪口镇、新城区管委会、东岳观镇、通津铺镇、杉木桥镇、象市镇、江垭镇、苗市镇、高桥镇、广福桥镇、三合镇、零溪镇、二坊坪镇、龙潭河镇、南山坪乡、洞溪乡、杨柳铺乡、三官寺土家族乡、高峰土家族乡、许家坊土家族乡、金岩土家族乡、赵家岗土家族乡、甘堰土家族乡、阳和土家族乡、江垭国有林场26个乡镇及林场,427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0°35'59"~111°20'11",北纬29°04'11"~29°41′40";总保护面积3万公顷,现年总产量5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