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百花蜜

宕昌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植被茂密,有“千年药乡”之称,这里拥有各类药材蜜源,是土蜂采集花粉酿造优质百花蜜的最佳环境。宕昌百花蜜色泽以白色、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气味清香,具有不同密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回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营养全面,有利于人体吸收,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等多种作用,它更是美容养颜的绝佳产物。

百花蜜采于百花丛中,集百花之精华。清香甜润,营养滋补,有消热解毒,润肠通便,安五脏、补不足等功效,是传统蜂蜜品种,蜜色泽深。市场上的百花蜜大都是中蜂生产的,中蜂的特点是一年只取糖一次,纯度极高,采百野花酿造,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营养特别丰富且久存不变质,故也称之为土蜂蜂蜜。

2.1 地形地貌: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羌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面积3331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属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加之受岷江、白龙江等河流的长期冲刷、切割,境内山恋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和丰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由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单元构成,南部多深山峡谷,北部多黄土梁峁。县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雷古山海拔4154米,最低沙湾水洞里沟口,海拔1138米,县城海拔1748米。 2.2 气候:宕昌县为亚热带、温带、高原三种气候的过渡地带,垂直气候显著,南北差异大,一般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而湿润,属陇南温带湿润区。年均气温9.3℃,年均降水量583.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均日照1986.5小时,年均无霜期181天,最大冻土深度45cm。相对优势的光热资源对蜜源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一是适生蜜源植物种类多、花期长;二是雨热同步,有利于蜜源植物的生长和泌蜜泌粉;三是适宜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蜂群扩繁。 2.3 蜜源植物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宕昌县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有127万亩森林、125万亩草场和40万亩中药材。产地有蜜源植物近三百种,主要有油菜、洋槐、漆树、椴树、盐肤木、柿子、荞麦、紫花苜蓿、红豆草、红三叶,尤其具有 “千年药乡”种植的大量中药材,如黄芪、红芪、党参、黄芩、甘草、柴胡等蜜源植物。大面积的林地、草地及农作物和药材种植为养蜂业提供了丰富的蜜粉源物质基础。

3.1基本操作要求 3.1.1 饲养方式 根据中华蜂特性,以传统土法养殖为主结合新法活框养殖为辅的饲养方式,以及土法新法结合的饲养方式进行饲养管理。 3.1.2 饲养人员 对中华蜂饲养人员每年开展身体健康检查,一年一次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才能从事中蜂饲养和蜂产品生产工作。 3.1.3 蜂群规模 蜂群应健康、无病,采蜜群的单群蜂数应达到 5000 只以上。 3.1.4 饲喂管理 补充饲喂:非生产期蜂群内缺少饲料,用蜂蜜混合 10%~20%的水,文火化开,待微温时用饲喂器在巢内饲喂,1d~3d 喂足。 奖励饲喂:生产期为提高蜂群采集积极性,用蜂蜜混合20%~30%的水,文火化开,待微温时用饲喂器在巢内饲喂,每次50g左右为宜。 蜂群内花粉不足时,用花粉结合蜂蜜及少量水,制做花粉团在蜂箱内巢脾的上框梁进行饲喂。 3.1.5 蜂箱排列 蜂箱均为不规则分散排列,可依地形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摆放,避免整齐和密集排列和摆放,巢门口方向尽量错开。 3.1.6 蜂群的移动 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天前后不 超过1m、左右不超过0.5m的距离进行移动,且巢门方向不得变动。 3.1.7 蜂场记录 蜂场要有蜂群生产记录。包括蜂群数量、开繁日期、蜂王状态、饲喂情况、蜂产品的收获量、气候变化、蜜源花期、用药情况等。 3.2 春繁期管理(3月上旬至4 月下旬) 3.2.1 选择晴暖(10℃以上)无风的天气,对蜂群做全面检查,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物,保持箱体清洁。 3.2.2 密集群势,抽掉多余巢脾,使蜂多于脾,最好保留1张巢脾,在第1代子出房前一般要求不超过2张巢脾。 3.2.3 割除老旧脾,防治巢虫。 3.2.4 视群内饲料情况,适时进行补充饲喂,确保巢内有封盖蜂蜜,确保花粉充足。 3.2.5 第一代子出房后,根据情况及时添加巢脾或巢础,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繁殖。 3.2.6 中华蜂主要提倡自然分蜂。提倡养强群养大群,避免小群分蜂。在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或流蜜前,充分利用中华蜂的自然分蜂特性对大群和强群进行分群,原群分蜂数量每年控制在1- 2群。自然分蜂期间,做好新分出蜂群的收捕与收捕后的管理工作。自然分蜂期间,也可以进行人工辅助分蜂。 3.2.7 对新法饲养、养殖技术高的大规模中蜂蜂场,可利用人工台基培育优质蜂王。母群标准一般要具备采集力强、产卵力强、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性情温顺等优势。 3.2.8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 8mm、深 11mm 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 9mm~10mm,每框移入 24h 内的幼虫15 条~20 条。移虫后立刻提入无王群孵育。 3.2.9 幼虫移入人工台基后第 10 天,从强群提出 1 框~2 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 1 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3.3 生产期管理(5月上旬至 9月上旬) 3.3.1 定期全面检查,调整蜂群内卵、虫、蛹比例,加强通风,做到强群取蜜准备。 3.3.2 子脾上周贮蜜区大部分封盖或边脾的贮蜜大部分已封盖时,才能取蜜。 3.3.3 采蜜群中可借用上年度空脾进行临时贮蜜。 3.3.4 定期检查蜂群,适时培育新蜂王,毁除自然王台,防止自然分蜂。 3.3.5 注意遮阴防晒,在高温天气要给蜂箱上方配置石棉瓦等遮阴材料。中午高温时,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适当开大巢门,打开蜂箱盖的通风口等。 3.3.6 高温天以箱外观察为主,若发现工蜂出勤少,要少开箱检查,尽量选在傍晚开箱。防止发生飞逃现象,根据情况改善箱内条件。 3.3.7 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称度夏期,度夏前,合并2框以下的弱群,把各群调整至 4 框~5 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 1 框~2 框半封盖蜜脾。 3.3.8 及进清理蜂箱,防止巢虫滋生。把蜂箱垫高以防蟾蜍及蚂蚁为害,并经常捕打胡蜂。 3.3.9 及时合并弱群小群和检查群内饲料情况,遇连续灾害性天气或外界蜜源植物断档期,要进行补充饲喂,防止盗蜂现象发生。 3.4 秋繁期管理(9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 3.4.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培育适龄越冬蜂,同时防止造成“秋衰”现象。 3.4.2 留足越冬饲料。一般正常规模中华蜂蜂群,要求群内有5-7kg 的贮蜜。如果群内饲料不足,则要进行越冬饲料的饲喂。 3.4.3 调整蜂群群势。在培育越冬蜂时,有意识的对各蜂群进行封盖子脾调整,使全场蜂群在越冬前群势接近,没有过强、过弱的蜂群,保障蜂群安全越冬。 3.4.4 严防盗蜂。根据外界气温变化,随时调节巢门大小,以增加蜜蜂的守卫能力;饲喂过程中,洒在箱盖上、箱外的蜜汁一定要用湿布擦净,洒在地上的用土盖埋,以防引起盗蜂;抽出的空脾及时消毒熏蒸并密封保存;不用的空蜂箱清理干净搬入室内;糊严蜂箱缝隙。 3.5 越冬期管理(11 月中旬至2月下旬) 3.5.1 当地大多中华蜂养殖区域都是原地越冬,在最寒冷的季节可采取人工保温措施。 3.5.2 部分蜂场可进行换场集中越冬,越冬场地应选择背风、干燥、安静,太阳光不易直射的地方。 3.5.3 当地中华蜂在大雪前后进行简单外包装(最低温度低于- 8 ℃ 时),外界气温不低于零下20 ℃时,不宜包装过厚,坚持“宁迟勿早,宁冷勿热”的原则。 3.5.4 在越冬期要随时进行箱外观察和“听诊”,防止失王、缺蜜、缺水和鼠害。 3.6 蜂场、蜂机具的卫生消毒 3.6.1 蜂场环境的卫生消毒 3.6.1.1 蜂场每周清理一次,蜂尸应及时焚烧。 3.6.1.2 蜂场每季度至少用石灰水喷洒消毒一次。 3.6.2 养蜂用具的卫生消毒 3.6.2.1 蜂箱、隔板、隔王板、饲喂器、脱粉器 越冬后蜂箱应用酒精喷灯火焰灼烧消毒,以竹木为原材料的蜂具也可用此方法消毒,以塑料为原材料的蜂具应用 0.2%的过氧乙酸消毒。 3.6.2.2 起刮刀、割蜜刀 起刮刀、割蜜刀应选用火焰灼烧或 75%的酒精进行经常消毒。 3.6.2.3 蜂扫、工作服 经常用 4%的碳酸钠水溶液清洗和日光曝晒。 3.6.3 巢脾的消毒与保管 3.6.3.1 巢脾的消毒 选用 0.1%的次氯酸钠或 0.2%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浸泡 12h以上对巢脾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巢脾要用清水漂洗晾干。 3.6.3.2 巢脾保管 储存前用 96%~98%的冰乙酸按每箱体 20mL~30mL 密闭熏蒸,保存巢脾的仓库应清洁卫生、阴凉、干燥、通风、防鼠。 3.7 蜜蜂病敌害的防治 3.7.1 常年饲养强群和保持蜂机具卫生。应及时换王,用抗病力强的种王取代患病蜂群的蜂王。 3.7.2 及时隔离治疗患病的蜂群。养蜂员应严守卫生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与疾病扩散。 3.7.3 中蜂囊状幼虫病: a)症状:5 日龄~6 日龄幼虫死亡,约 30%死于封盖前,6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用镊子拉出如同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有透明的液滴。成蜂表现不安,易离脾,出勤少,易飞逃。多发生在春夏之间; b)预防:选出抗病群育王,加强保温,密集群势; c)治疗:应采用无毒中草药和生物防治治疗囊状幼虫病,蜂蜜生产期前二个月停止一切用药。 3.7.4 欧洲幼虫腐臭病: a)症状:主要传染 2 日龄~4 日龄幼虫。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虫失去光泽和弹性,虫尸由苍白到浅黄而腐烂、酸臭,最后逐渐干枯于巢房底,易挑出。巢脾成花子脾。严重时蜂王停产,工蜂出勤减少以至弃巢逃亡。春、秋繁殖期易发生此病; b)预防:早春饲养强群,补足饲料,严格蜂具消毒; c)治疗:应采用无毒中草药和生物防治治疗,蜂蜜生产期前二个月停止一切用药。 3.7.5 巢虫: a)症状: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有大小两种,寄生巢脾为害蛹,被侵害的蛹形成的“白头”,叫“白头蛹”。被侵害的病群群势日衰,重者逃亡。巢虫主要在夏秋二季发生,易在弱群,脾多蜂少,蜂箱破旧的蜂群内发生; b)预防:及时修补箱身缝隙,清除箱底蜡渣,保持蜂脾相称,对提出的旧脾应严格杀死巢虫后保存,把蜂场上蜡渣和碎脾应收拾干净。 3.7.6 胡蜂: a)种类:品种很多,以金环胡蜂、墨胸胡蜂、墨腹胡蜂为主。墨尾胡蜂危害严重; b)时期:夏秋季为猖獗期,它们盘翔于巢门附近或守在巢门捕捉或咬杀工蜂,甚至攻入巢内迫使蜂群飞逃。 c)防除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杀。 3.8 取蜜要求 3.8.1 取蜜场所应清洁卫生。 3.8.2 蜂蜜生产前,应留出生产群中的饲料蜜。 3.8.3 蜜房封盖 2/3 以上时,土法饲养割巢取蜜,活框养 蜂抖蜂摇蜜。 3.8.4 蜂蜜质量应符合 GB 14963 的规定。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外观:宕昌百花蜜色泽以白色、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筷子挑起,能拉成长丝,丝断后自动回卷成球状。气温低于13℃易结晶,结晶核呈颗粒状。 气味:宕昌百花蜜气味清香,具有不同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 口感:宕昌百花蜜口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甜而不腻,绵软细腻,无杂质无异味,余味清香持久。 4.2 内在品质指标 蜂蜜中的淀粉酶活性,果糖≥8ml/(g.h),葡萄糖≥61g/100g,蔗糖≤5g/100g;水分≤20g/100g;灰分≤0.4g/100g。具有特有蜜源植物的气味、无异味。 4.3 安全要求 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 GB 14963。

包装规定: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注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 5.1包装销售的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 5.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宕昌百花蜜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5.3其它运输、贮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证书持有人:
宕昌县畜牧兽医局

地域保护范围:
宕昌百花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东经104°01′-104°48′,北纬33°46′-34°23′。生产区域包括宕昌县海拔1138-4154米之间蜜(粉)源植物资源优势明显的阿坞镇、哈达铺镇、南河镇、八力镇、庞家乡、木耳乡、理川镇、何家堡乡、城关镇、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新城子乡、临江铺镇、甘江头乡、官亭镇、两河口镇、沙湾镇、新寨乡、狮子乡、竹院乡、韩院乡、好梯乡、南阳镇、兴化乡25个乡镇336个行政村,年养殖规模为5.2万群,年产宕昌百花蜜7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