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白茶

  • 更新日期:
  • 保护日期:
  • 保护范围:
    四川省达州市
  • 相关产地:
  • 特产分类:
  • 颁发机构:
  •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

大竹白茶外形条索紧直成朵,色泽绿黄鲜润带毫,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黄匀整。

(1)地形地貌 大竹白茶产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全境属盆周平行岭谷区,地形地貌呈三山两槽,东部为明月峡山,中部为铜锣山,西部为华蓥山,全县平均海拔550米。森林覆盖率41.56%,植被丰富,竹多且大,漫射光充足,形成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大竹白茶游离氨基酸的合成积累。大竹县土壤以黄壤土和紫壤土为主,pH值4.5—6.5,呈弱酸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有利于茶树根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大竹县独特自然环境为大竹白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生长环境。 (2)气候情况 大竹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6℃,年有效积温5400℃,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440小时,相对湿度85%左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度。大竹县每年春季回温早,但升温慢,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大竹白茶茶芽萌发初期,适宜的温度使得大竹白茶的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但消耗慢,使得大竹白茶白化期叶片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高,茶多酚含量较低,形成了大竹白茶色泽绿黄鲜润带毫的特点,造就了大竹白茶茶汤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的优良品质。茶树喜温暖湿润气候,大竹县独特的气候环境为大竹白茶的生长提供天然的气候优势。 (3)水文情况 大竹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东流河、铜钵河、黄滩河(西河)、东河等四条较大的河流,四大河流主线支流贯穿全县,水域面积广阔,为大竹白茶的灌溉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大竹县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184毫米,大竹县雨热同期,为大竹白茶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便利的水资源条件。

(1)产地选择:选择海拔300-1000米内,土壤PH值4.5-6.5,土层肥厚,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坡地或平地土壤。 (2)品种选择:大竹白茶地方茶树做母本源,培育无性系苗木为栽培品种,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3)种植过程管理: 育苗:苗木插穗来自于大竹白茶茶树母本园,选择穗条长度2.5-3.5/3.5-5.0厘米,茎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具有一张完整叶片和健壮饱满腋芽的短穗进行扦插育苗。 苗木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本地大竹白茶无性系苗木为栽培品种,要求扦插至少有一个生长周期,苗高30厘米左右,茎粗3.0毫米左右,根系完整,无检疫性病虫害。 整地:在茶树移栽定植前半个月,深挖种植沟50-60厘米,施足底肥,每亩施用100-150kg菜籽饼、38%茶树专用肥30kg作为底肥,施肥后覆土。 定植:春季定植时间为2月中旬-3月上旬,秋季定植时间为10月下旬-11月下旬,单条播,行距110-150厘米,株距约30厘米,每穴茶苗2-3株,每亩茶树苗3000-4000株。 栽种:在种植沟的基础上开挖定植穴,栽植时覆土至根颈处,压紧踩实,浇足定根水。 修剪:定型修剪,第一次,移栽定植后立即修剪,剪掉顶芽,距离地面高度10-15厘米,以留(3-4)片叶为宜,第二次修剪在定植一年后进行,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第三次修剪是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进行,在前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深修剪,每年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进行,离地40-50厘米;重修剪、台刈,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或台刈,在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5月中旬左右。 合理施肥:深耕:每年9-11月深耕茶园土壤,深度20-30厘米,每亩施用100-150kg菜籽饼、38%茶树专用肥30kg作为基肥;中耕:中耕除草,将杂草铺在茶行间,减少杂草生长,保证土壤湿度;勤施追肥:每年5月上旬和6-8月上旬,每亩施用8-10kg38%茶树专用肥作为追肥。 水分管理:做好茶园保水措施,在茶行间覆草,茶园基地修建蓄水池,增加茶园植被覆盖率,保证茶园的湿度,在旱季缺水时,要及时引水喷灌。 病虫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立足茶园生态系统,保持茶园内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因地因时制宜,以经济阈值为指标,协调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手段,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内。在防治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残留。化学防治上采用生物农药为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 (4)采摘管理 采摘标准:大竹白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芽叶转白。 采摘时间: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 采摘方法及要求:人工采收,不应掐采、捋采、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采老叶烂叶、雨水叶、虫伤叶和空心芽叶。 盛放工具:鲜叶用专用工具,如清洁、无污染、透气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等容器盛装,装叶量以不影响品质为宜,茶篮中不应存放杂物。 鲜叶运输:鲜叶采摘后应及时送至加工厂,不得紧压,运输途中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鲜叶劣变,杜绝混入有异味、有毒、有害物质、非茶类夹杂物;临时贮放时应贮放在洁净、阴凉处,做好保质保鲜,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5)加工过程管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整理入库。 鲜叶摊放:摊放间应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不受阳光直射。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按标准验收、分级后立即摊放,鲜叶摊放在摊放器具上进行,均匀薄摊,摊青厚度1kg/m²为宜。摊放时间4-8h为宜,期间轻翻1-2次,促使鲜叶水分散发均匀和摊放程度一致,茶叶变软,失水率30%左右。 杀青:采用名茶多功能机杀青。温度由高到低,第一阶段,高温控制在250-300℃左右,投叶量一般控制在每五槽350-400g,时间1.5-2分钟,第二阶段,低温控制在180-200℃,时间2-3分钟,失水率达40%左右,青气消散,清香显露,嫩梗折而不断;杀青时,抛闷结合,多抛少闷;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理条:在多功能机中从杀青叶直接进入理条工序。逐步提高转速,先慢后快,投叶量控制在每10槽750g左右。锅温设定为 90-120℃,时间为4-6分钟。理条工序后茶叶基本定型,茶叶边缘较硬,有触手感,失水率达70%-75%,待茶叶七至七成半干时起槽。 初烘:用翻板式烘干机或五斗式烘干机初烘,温度100-120℃左右,厚2-3cm,链板转速400r/min,时间10分钟左右,烘至茶梗略硬,失水率达85%-90%为宜。 摊凉回潮:将初烘叶摊放于专用摊凉器具上,进行摊凉,厚度适中,时间:15分钟左右,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复烘:在多功能名茶烘焙机烘干,温度70℃左右,低温长烘,烘干至含水量在6%以内,即手捏茶叶成粉末状,即可下烘。 整理入库:将烘焙好的茶叶统一储存在清洁、阴凉、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及时包装。 (6)包装与贮藏 包装:大竹白茶销售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贮藏:大竹白茶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冷藏,库房温度4℃-8℃为宜,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污染。 大竹白茶的包装、贮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条索紧直成朵,色泽绿黄鲜润带毫,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黄匀整。 (2)内在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5.5%,水浸出物≥38%。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大竹白茶执行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要求规定。

包装规定:
地域范围内的大竹白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大竹白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证书持有人:
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大竹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范围包括月华镇、团坝镇、高穴镇、清河镇、杨家镇、清水镇、庙坝镇、天城镇、观音镇、周家镇、文星镇、石子镇、乌木镇、欧家镇、中华镇、妈妈镇、朝阳乡、八渡乡、川主乡共19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9′54″~107°32′17″,北纬30°20′07″~31°00′06″之间。大竹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面积3333公顷,年产量0.01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