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白沙枇杷

东山白沙枇杷呈鹅黄色,果形扁圆,平均单果重35克,肉厚皮薄易剥,果肉洁白晶莹,入口而化,甘甜微酸、风味浓郁,爽口不腻,汁多核小、可食率高。品质优。

2.1 土壤地貌情况 苏州东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之滨,是太湖中的一座半岛,被东山山脉分成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东山镇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滨湖滩地等类型,东山总面积96.5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0.5平方千米,占52.3%。栽培区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石质黄土、深厚肥沃的沙土构成山地、平原果园土壤,养分充足,pH约为6.7,有机质含量3.65%,适宜果茶林生长。 2.2 水文情况 东山半岛北、西、南三面环太湖水,东山境内拥有大小37条河道。渡水港北起小北湖口,西南至白浮门出太湖,纵贯境域,全长12千米。大缺港地 处东山东北,横越东西,连接小北湖与东太湖,隔岸即临湖镇,全长3千米。雕鹗河通渡水港,在摆渡口与大缺港交汇后入临湖境,与黄洋湾相接,全长3.5千米。栽培区域的浇灌水源均为天然雨水、太湖水。 2.3 气候情况 东山地处北亚热带,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又受太湖小气候环境影响,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平均湿度76%,温暖湿润,无霜期298天,年平均降雨量1139㎜,雨水充沛。 2.4 人文历史情况 东山镇是全国白沙类枇杷的主产区,是全国枇杷传统四大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枇杷栽培的最北缘地区。东山镇环境优越,种质资源丰富,在农户长期精心栽培和自然条件影响下,果茶间种分布,形成了特殊的果茶间种栽培模式并沿用至今。东山白沙枇杷栽培历史悠久,各代白沙枇杷均是当地农民、科研人员精心选育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先后有“金罐”、“银罐”、“鸡蛋白”、“照种”、“白玉”、“冠玉”等优质白沙品种。农户遵循着绿肥还田、有机循环的生产方式,将间种的茶树修剪枝、园内杂草等覆于枇杷种植穴上,同时开塘扩穴,将国家首批种质资源保护区——湖羊所产羊粪腐熟后施用,使得土壤肥沃,枇杷树生长旺盛,生产出来的东山白沙枇杷深受市场欢迎,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销往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经济效益好,使得东山白沙枇杷成为东山镇第一大果品。

3.1 产地环境与特殊内容规定 平地、缓坡山地均可栽培,坡地以南向或西南向山坡中下段为宜。选择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条件好的地块。pH值6.0左右最为合适。坡度大于15度的山地建园时应筑梯田,开沟保持排灌通畅。可与茶树间种,将茶树修剪枝条、园内杂草等覆于枇杷根系周围,开塘扩穴,重施腐熟羊粪等有机肥。根据树势、树龄采用独特的疏花匀果技术,4月上旬或在寒害过后气候正常能辨认受冻害果时进行匀果,每穗留果2~3粒,避免损伤果实,确保品质及优质果率。 3.2 品种选择与指定要求 “东山白沙枇杷”系指“照种”、“白玉”、“冠玉”、“冬玉”等传统地方白沙枇杷品种以及以其为材料通过杂交、辐照、远缘杂交等途径育成的具有“东山白沙枇杷”特征、特性的各类白沙枇杷新品种。 3.3 栽培技术 3.3.1 栽植 3.3.1.1 时间 春季发芽前2月下旬至3月份为宜。 3.3.1.2 栽植密度 一般山地株行距在4m左右,亩栽40株左右,平地株行距4×5m,亩栽约33株。 3.3.1.3 苗木处理 苗木移栽应当带土球,如带土球困难,应保持根系完好,并蘸上泥浆;栽植时对叶片要作适当处理,应根据根系完整度、苗木大小、长势强弱等剪去部分或全部叶片,仅留叶柄。 3.3.1.4 栽植穴 直径800~1000mm,深600~800mm,每穴施厩肥20~25kg。对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田块,应开定植沟,以防积水烂根。如土壤pH<5.5,应加入适量石灰进行调节。定植后,浇透定根水,用竹杆或木棍绑扎固定,以防风吹倒。 3.3.1.5 高位嫁接 推荐使用枝接的方法。采用嫁接的苗木应当使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后期浇水、遮强光、保鲜膜包裹等处理,确保苗木成活。 3.3.2 土肥水管理 3.3.2.1 土壤管理 为促进根系发育,分2~3次进行全园深翻改土,扩穴生根。夏初和秋末,将麦、稻草、秸杆、绿肥及野草等有机物覆盖树盘上。覆盖应在施好肥的基础上进行。覆盖厚度100mm以上,结合下次施肥掩埋入土。 3.3.2.2 施肥 3.3.2.2.1 施肥原则 重施有机肥,辅以配方肥,作为基肥、追肥。 3.3.2.2.2 幼树 应薄肥勤施,以腐熟人粪尿或氮肥浇施为主,11月施越冬肥,每株厩肥10kg。 3.3.2.2.3 投产树 3月下旬~4月沟施,以磷、钾肥为主的复合肥,占全年总施肥量的30%;采果后6月撒施,以氮肥为主的速效肥加有机肥,占全年总施肥量的20%;9月下旬~10月上旬沟施,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总施肥量的50%。 3.3.2.3 排水与灌水 3.3.2.3.1 排水 枇杷比较耐旱而很怕积水,及时排除地面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开沟沟深400mm以上,达到排水畅通,雨停不积水。 3.3.2.3.2 灌水 4月上中旬果实迅速膨大期及平时遇旱要及时灌水。 3.3.3 整形修剪 3.3.3.1 树形结构 主干高600mm左右,3~4层,层间距600~800mm,主枝数第一、第二层3~4个,第三、第四层l~2个,全树共有主枝10~12个,一、二层主枝有副主枝2-3个。 3.3.3.2 修剪 3.3.3.2.1 时间 可周年进行,以9月中上旬修剪为主。 3.3.3.2.2 除顶芽延伸外,其侧芽常萌生3~5个新梢,应疏删细弱密技,留l~2个强壮侧枝。 3.3.3.2.3 徒长枝从基部剪除。如在枝条稀疏的部位,可行短截,使自基部抽生新梢。 3.3.3.2.4 疏剪过多、过密的结果母枝及疏除枯枝、病虫枝、弱枝、交叉枝等。 3.3.3.2.5 结果枝修剪 对于花过多的树,结合疏花,疏去或短截一部分结果枝。对已经自然萎缩的结果枝,可结合采果疏除。 3.3.3.2.6 因为枇杷伤口不易愈合,伤口直径在15mm以上,要加强保护,削平伤口,涂上油石灰等保护剂。 3.3.4 疏花匀果 3.3.4.1 疏花 3.3.4.1.1 时间 10月下旬~11月上旬。 3.3.4.1.2 原则 疏穗的程度依品种、树势、树龄来决定。树势较弱或分枝较多的品种宜多疏,反之则少疏。树冠顶部多疏,中部少疏;壮年树少疏,老树幼树多疏。 3.3.4.1.3 疏穗量 一般为保留全树枝梢数的60%~70%,疏除 30~40%。疏去树冠顶部的l/2,中上部的l/3,中下部的 l/4梢的花穗。 3.3.4.1.4 方法 疏穗时应保留一段穗轴,折口要齐,切忌拉裂。 3.3.4.2 匀果 3.3.4.2.1 时间 4月上旬或在寒害过后气候正常能辨认受冻害果时进行。 3.3.4.2.2 原则 看树留果 树势强可多留,反之则少留。看头(梢)留果 结果枝粗壮,叶多且大可多留,反之少留。一般3~4片叶留1只果,8~10片叶留2~3只果。看果留果 大小整齐,分布均匀,果形大的留住。看品种 留果 大果形1~2只/穗,中果形2~3只/穗。 3.3.4.2.3 留果量 树冠顶部l/3梢上留果,树冠中上部l/2梢上留,树冠中下部可适当多留。一般留果量比实际产量多10%。 3.3.4.2.4 方法 先疏冻害果,再疏密生果。尽可能保留中部果,疏去顶生果穗,每穗留果成鼎足之势。匀果同时,按树势和留果量,可出一部分空梢,作为疏花穗的补充措施。 3.3.5 套袋 3.3.5.1 果袋选择 可选择单层袋(内涂层)、双层袋(内涂层)等。 3.3.5.2 套袋规格 穗袋200mm×170mm,单果袋为100mm×140mm。袋下方开口,上方封口,袋顶两角剪开,以利通气和观察。 3.3.5.3 套袋时间 在疏果后进行。 3.3.5.4 套袋方法 套袋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套袋时按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套袋时先把果穗基部1-2片叶束在果穗上,再套袋,必须使袋内鼓起,不接触果实。袋口可用细绳或细铅丝扎紧。 3.3.5.5 去袋 果实采收时去套袋。 3.3.6 病虫害防治 3.3.6.1 防治原则 应符合GB4285—1989、GB 2763、GB/T 8321、GB 12475、NY/T 1667等的规定。 3.3.6.2 防治对象 3.3.6.2.1 主要病害 危害叶片的主要有斑点病、角斑病、灰斑病,危害果实的主要有炭疽病。 (1)斑点病、角斑病、灰斑病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做好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控制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②在冬、春季清扫落叶,剪除病叶,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 ③在春梢、夏梢和秋梢抽发时,选用1:1:200倍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800倍液。 (2)炭疽病 ①结合防治叶片病害,摘除病果,集中处理。 ②药剂防治 在果实着色前一个月,喷药保护,药剂同叶片病害。 3.3.6.2.2 主要虫害 食心虫、枇杷梢小蠹、黄毛虫、天牛、苹果密蛎蚧等。 以农业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生态综合防控措施,通过物理防虫、性诱控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农药杀虫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统防统治。 (1)可采取冬季清园、断枝刮刷树皮缝隙并涂白、翻耕表土、人工捕杀等物理控虫; (2)挂黄板、安装杀虫灯、性诱剂等理化诱虫; (3)化学、生物制剂等药剂治虫。用药应符合GB4285—1989、NY/T 393-2013等准则; (4)天敌保护 应用园内生草等措施,保护肿腿蜂、花绒寄甲、腿小蜂、舞毒蛾、黑病姬蜂等天敌。 3.3.7 自然灾害预防 3.3.7.1 防冻 北缘地区推广耐寒品种如冠玉,通过农业措施增强树势。培土护干,主干涂白,束枝束叶防幼果冻害,灌溉防燥冻,摇雪防压折大枝。灌水、覆草、覆膜保护,进行叶面追肥,提高树体抗寒力。 3.3.7.2 防果实日烧和裂果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抗病能力。同时保持土壤含水量稳定。也可采用套袋保护。 3.3.7.3 防枝干日烧病 培养合理树冠,使树干不暴露在强日光照射下。对可能发生此病的树干部分,用石灰浆涂白,时间在7月。对已发生此病的树,在3月用刀刮除死皮,用50%多菌灵50倍液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涂伤口。 3.3.7.4 防风 营造防护林。竹木绑扎,大石压根。 3.4 产品采收 5月中旬~6月上旬,果实全部转为乳黄色即可上市。选黄留青、分批采收。用篓子采收,轻拿轻放,枇杷果梗易断,采时可用手折,以手捏梗,不触及果面,防止果面毛茸脱落或果面受伤,引起腐烂。果柄不宜过长,以免装运时触伤果实。 3.5 生产记录要求 对产品生产地点,施用肥料名称、方式、时间、用量,用药名称、方式、时间及防治对象,产品收获、销售等内容的时间、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产品特征:
4.1 感观特征:东山白沙枇杷呈鹅黄色,果形扁圆,平均单果重35克,肉厚皮薄易剥,果肉洁白晶莹,入口而化,甘甜微酸、风味浓郁,爽口不腻,汁多核小、可食率高。品质优。 4.2 内在品质:东山白沙枇杷可溶性固形物13%~16%,总酸(以柠檬酸计)0.20%~0.35%,含水率80%~90%,可食率70%~75%,维生素C 110~150 mg/kg。 4.3 安全要求:东山白沙枇杷主要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品也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 GB3095-1996大气质量标准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247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1667(所有部分) 农药登记管理术语 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包装规定:
凡在本规范规定的地域内种植的东山白沙枇杷均可申请使用地理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东山白沙枇杷”及其农产品地理标志编号和组合图案,标注时可采用标牌、印刷等多种方法,但均应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手册》的规定和要求。

证书持有人: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站

地域保护范围: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所辖渡口村、渡桥村、吴巷村、潦里村、新潦村、双湾村、太湖村、莫厘村、碧螺村、杨湾村、陆巷村、三山村、洞庭社区共计13个行政村(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0´~120°27´,北纬31°00´~31°07´,种植面积在166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