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云尖

黄花云尖,属绿茶类,创制于1983年,产于皖南山区的宁国县(现宁国市),核心产区位于黄花山,其茶滋味鲜爽醇和,香气清雅,尤为高爽持久,品质卓绝。



《易·乾卦》有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宁国其名即源于此。作为物华天宝的江南古邑,宁国自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建县以来,漫漫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作为久负盛名的名茶之乡,宁国产茶历史之悠久,更是让人且赞且叹。




宁国产茶,具体源于何时,无史可稽,但至少到唐末时,宁国佳茗就以品质卓绝而闻名于世,并见诸史册。到了宋代,宁国茶叶更是为世人所瞩目,被选为贡茶,入贡皇室!宋代李心传(公元1162年)著《建炎杂记》中明确记载到:“……宁国鸦坑茶为贡品。”鸦坑位于宁国高峰山脉东南,即今方塘乡境内。


清康熙年间,张所勉著《鸦山辨》云:“宁邑产茶不一处,龙潭、济川、高峰、千亩诸地皆可入志。”可见宁国处处皆产好茶,且为天下人所知。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宁国县志》载:“宁国产茶,以高峰为最,色绿而味香醇厚,若改良焙法,不亚龙井”!宁国茶叶品质之优异,由此可见一斑。


山水灵秀,造化天成。作为古老的名茶产区,宁国的生态环境尤其适宜茶叶的生长。


宁国在地理上处于北纬30°的黄金产茶带上,天目山屹立在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或西南蜿蜒入境,千米以上高峰坐落在东南至西南部一线,“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描述恰如其分,森林覆盖率达78%,山高林密,重峦叠嶂,茶生此处,品质绝佳。


黄花山是高峰山脉主峰之一,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溪谷幽深,风光绮丽,生态条件极为优越,有着连绵陡峭的山脉和覆盖率高达85%的森林植被,山下是成片的竹海,隔离了雾霾,隔绝了喧嚣,是一片免于凡尘的净土。同时,群山交错之间,山峰林立,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雨雾时间多,这里的茶树长期在云雾笼罩下生长,民间有谚云:“晴日清晨雾弥蒙,阴雨成天满山云,雾隔三尺不见影,听声方知对面人。”便是对黄花云尖茶区恰如其分的描述,故此,黄花云尖茶名中也即蕴含黄花山云雾之中所产之意。


茶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4℃,全年无霜期达到224天,年日照率46%,常年相对湿度80%,土壤以黄红壤和黄棕壤为主,富含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营养成分,多成分的营养元素积累在茶鲜叶中,再经过独特的制法,最终造就了黄花云尖远超同侪的优良品质。


黄花云尖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创名茶,博采众名茶之长,风格独特。



1983年春,由宁国县农业部门茶叶科技人员开始试制;1984年,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亲自前往指导,经过精心制作,形成了黄花云尖的独特风格:外形挺直平伏,色泽绿翠显毫,内质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醇畅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肥嫩绿亮。



黄花云尖茶采摘精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其鲜叶采摘除严格按照1叶抱心至1芽2叶标准外,还实行“四采四不采”,即采肥壮、多毫、柔嫩、匀齐的芽叶,不采芽瘦、叶薄、紫色和病虫危害的芽叶,从原料上保证品质。鲜叶采摘回来后,首先进行拣剔,拣出不符合质量的芽叶,而后经过摊放、杀青、做形、头烘、二烘、复烘等一系列繁琐工序,才能最终制成高品质的黄花云尖茶。


在陈椽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这样记载到黄花云尖:“黄花云尖是新创名茶,具有独特风格,其外形挺直,似梭状,壮实匀齐,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茶香嫩鲜,高爽持久,含有花香,滋味醇爽回甜,汤色淡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肥厚整齐。”名茶品质卓绝,无怪乎在创制成功之后即在1985年全国名茶评选会上一鸣惊人,此后茶香满天下!


1985年,黄花云尖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名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专家们对该茶的评语是:“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同年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证书。1989年,黄花云尖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称号。


2004年5月,黄花云尖荣获2004年第三届中国(芜湖)茶叶国际交易博览会金奖。


2014年8月,世界绿茶评比会大会在日本静冈县召开,黄花云尖以独特风格和优异品质荣获“全球绿茶金奖”,举世瞩目。

黄花云尖茶登记产品地域属安徽省东南部山地丘陵区,位于天目山山脉北麓,黄山余脉从西延伸入境,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地势高低差异明显,山区小气候独特,既有亚热带光、热、水的宽裕条件,又有暖温带辐射量高、温差大的特点,适宜茶树的生长。 2.1 光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99 h;全年无霜期226 d。 2.2 温湿度:年平均气温15.8 ℃,极端最高气温是42.0 ℃,极端最低气温是﹣15.9 ℃。 2.3 降水:年平均降雨1475.2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99.6 mm,最大年蒸发量为1715.7 mm,最小蒸发量1170.3 mm;雨热共济、光温同期。 2.4 地形地貌:最高海拔1587 m,最低海拔40 m。种植区域的海拔为200 m ~ 800 m。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为主,地上植物生长茂盛,大量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后以腐殖质形式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在地表形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粗松残落物土层,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2.5 土质:自然土壤黄红壤、黄壤为主,其次为黄棕壤等,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含量较高,pH值4.5~6.5,土体厚度≥50 cm,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


3.1品种选择:品种为地方群体种黄花山大叶种和宁国猪耳朵种。 3.2适宜的产地选择:选择在坡度25度以下,土壤pH值4.5~6.5,土层深厚,土体厚度≥50 cm,土地肥沃,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茶园空地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 3.3规范的茶树种植:茶园开垦应注意保持水土,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对平地和坡度≤15度的缓坡地进行等高开垦;坡度>15度以上的,施工建筑梯式茶园。开垦深度在50 cm以上,在此深度内若遇到明显障碍层(如硬墒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层应破除障碍层。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以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的深度在30~40 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 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 cm以上。 3.4独特的茶园管理:茶园实行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培土。幼龄茶树必须连续三年早春进行定型修剪,对已经投产的茶园春茶后根据树势分别采取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恢复树势。茶园结合秋挖施饼肥、有机肥。采用绿肥、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土壤,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覆盖具体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无污染的稻草、豆秸、绿肥、山野杂草、落叶等。 茶树修剪: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土壤管理: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采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深厚、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 茶园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茶树长势等条件,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数量、种类,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或过量施肥。宜多施有机肥料,重视基肥,推广应用茶树专用肥料,对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 3.5防治病虫害:茶叶生产过程中对病虫草等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的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结合春耕、秋挖进行人工锄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山区茶园生态环境优越,茶树病虫害发生轻微,适宜在茶园安装性激素、诱虫黄板、杀虫灯等防治虫害,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 3.6采摘与加工技术标准 3.6.1鲜叶采摘:“黄花云尖茶”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特级一等、特级、一级一等、一级。其鲜叶采摘标准分别为一叶未展(即一叶包心)、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一叶、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 3.6.2加工技术:“黄花云尖茶”加工分为传统手工加工制作工艺和机械加工制作工艺。 3.6.2.1传统手工加工制作工艺流程:摊青、杀青、做形、头烘、二烘、复火、拣剔、装箱。 摊青:鲜叶采回后,把不同等级的鲜叶分别摊放到阴凉通风的室内竹簸中,摊放厚度为1 kg/m2左右,摊放时间以2~4 h为宜。通过适度摊青可以散发茶叶中的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有利于提高名茶的品质。 杀青:杀青是黄花云尖制作的关键工序,对制茶品质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成茶的色泽、香气、滋味都有重要影响。杀青锅灶采用茶叶电炒锅或专用抛光制茶锅砌成的锅灶。杀青的锅温控制在120~100 ℃,温度先高后低,每锅投放200 g左右鲜叶,当鲜叶投入锅中后,应能听到如同炒芝麻的连续炸裂声,此时锅温为适度。杀青翻炒动作要求捞得净,带得轻,抖得匀,使得杀透、杀匀、程度适当,待杀青叶起卷变软,叶面失去光泽,呈现暗绿色时起锅。杀青时间掌握在3~5 min,失水率控制在30%左右为宜。 做形:杀青叶起锅后,立即转入低温锅中做形,锅温控制在90~70 ℃,趁热理条做形,使外形挺直平伏。理条操作时,手指并拢伸直,将锅底的做形叶轻轻捞起到锅口,然后向一个方向轻轻翻炒,连续捞起翻炒四、五次后,将叶子轻轻抖开,散发水汽,再继续进行理条操作,直至手感做形叶变硬、叶边干燥时起锅。起锅时要掌握每锅的做形程度基本一致,起锅后将茶叶薄摊于簸箕中适度摊凉,准备转入下一工序,做形时间约3~5 min。 头烘:头烘的目的是蒸发茶叶的水分,进一步散发青气,促进茶叶香气发展,使外形更加平伏。头烘的温度控制在80 ℃左右,烘焙的炭火必须充分燃烧至无烟后方可烘焙茶叶。将经过摊凉的3~4锅做形叶摊放到烘顶上,叶子在烘顶上尽量摊得薄而匀。当叶子烘热变软时,用手掌轻压整形,使叶子更加平伏。每隔3~4 min翻烘一次。翻烘时要先将烘顶搬离火源,翻叶手势要轻,保证叶子均匀受热。当烘至7成干,手感叶子变硬戳手时起烘,起烘后摊凉2~3 h,使叶子的水分重新分布扩散,待叶子回软后再进行下一工序二烘,不可一次烘干。 二烘:通过二烘,使茶叶进一步干燥并发展香气,便于贮藏。二烘的温度较头烘低,温度保持在70~60℃,叶层摊放厚度3~4 cm,每隔4~5min翻烘一次,使茶叶均匀受热。翻烘时同样要先将烘顶搬离火源,以免茶叶碎末落入火中产生烟气。当烘至茶叶茎梗轻折即断、叶片轻捻即碎时起烘。起烘后将茶叶暂时盛放在干净的茶箱或茶袋中,待茶叶冷却后封口,等待复火。 复火:当天的茶叶全部制完后,要进行拣剔,拣出不符合要求的芽叶,然后进行复火。复火时要精心掌握火候,火候不足香气和滋味达不到最佳;过度则色泽枯黄、香气减弱或消失,味欠鲜爽。一般掌握在手感茶叶温热即可。复火后趁热装箱密封,以促进高雅香气和醇爽滋味的形成。此时,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全部结束,将装箱密封的茶叶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待售。 3.6.2.2机械加工制作工艺流程:摊青、机械杀青、机械做形、头烘、二烘、复火、拣剔、装箱。 机械加工制作工艺流程除杀青和做形采用机械外,其它与手工做法一致。 机械杀青:采用往复式杀青理条机,杀青时一般槽锅温度180~200 ℃,投叶量每槽100 g左右,杀青时间3~4 min。 机械做形:采用往复式杀青理条机,槽锅温度100~80℃,先高后低。每槽投叶量100~150 g,理条时间在达到理条目的的前提下,宜短不宜长,以5~6 min为好,主要以理条程度为准。理条程度以达到茶叶外形要求,形状基本固定为原则。 3.6.3茶叶加工厂要求:推广建设规范的茶叶工厂,实行农户集中统一加工。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加工厂职工要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后方能上岗,加工、包装场所内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得在加工包装场所内用餐和进食食品。 3.6.4生产记录要求: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跟踪记录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管理规 章制度,以及农事活动、加工和销售记录等,可以追踪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及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全过程。

产品特征:
4.1产品感官品质特征:外形挺直平伏、色翠显毫、匀净。开汤后,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醇爽回甘,叶底芽叶肥壮、嫩绿明亮。其典型品质特征:芽尖丰满、花香馥郁。 4.2产品内在品质指标:根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化验结论:茶多酚含量≥15%,氨基酸≥2.0%,咖啡碱≥2.5%,水浸出物≥38%,水分≤6.5%,粗纤维≤10.0%,总灰分≤6.5%,碎末茶≤3.0%。 4.3安全要求: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进茶园管理无害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茶叶生产严格按照《绿茶国家标准GB/T 14456.1》执行,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进一步规范生产行为。

包装规定:
黄花云尖茶地域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注明使用方式、数量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如实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归档;自觉接受甲方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情况以及产品生产情况的跟踪检查;严格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和经营,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宁国市种植业局

地域保护范围:
黄花云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安徽省宁国市行政区域内的青龙乡、方塘乡、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的高山茶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7'49''~119°2'15.46'',北纬30°18'30.58''~30°29'25.77''。茶园面积2000 hm2,年产量200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