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茶

茯茶闻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各朝代均以陕西泾阳茯茶为官方产品,故称“官茶”、“府茶”、“贡茶”。唐时杨烨《膳夫佳手录》中有“泾阳茯茶远销青、疆。以茶易物、以茶平夷、泾阳茯茶定为官茶,每茶一封,重五斤,可供边疆将士用,上马十二封,中马九封,下马七封,每士二封”此为泾阳茯茶最初的文字记载。

从汉朝起,泾阳就成为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茶叶集散地。由于泾阳独特的气候条件、神秘的地下水质及勤劳智慧的泾阳人所独有的制茶技艺,使茶品中产生繁殖了一种俗称“金花”的有益真菌(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极大地提升了茶的品质。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 


明洪武元年泾阳砖茶的制作工艺再次升华,由于温度、湿度、密度、时间的科学调控,进而发展成了茯砖茶,极大的提高了泾阳砖茶的独特功效,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是边疆少数民族对泾阳砖茶喜爱的真实写照。


泾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毗邻西安、咸阳,面积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誉。泾阳,古以三辅名区,京畿要地而驰名。战国时,秦灵公曾以此为临时首都(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都邑考》);泾河从这里横穿而过,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泾阳人民;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从这里发端。泾水润泽,农业发达,商贸活跃,文化昌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泾阳成为中国茯砖茶的发源地。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茯砖茶产业是泾阳历史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据史料记载:泾阳成为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始于汉,闻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年)茯茶在泾阳问世,当时主要是散装茶。随着茯茶销量的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茶叶西去运输问题,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制作砖茶,大约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砖型的茯茶——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诞生后很快受到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已沿“丝绸之路”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历史上最兴盛时泾阳县城及周边共有茶行86家,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泾阳茯砖茶属于黑茶类中的紧压茶,与其他茶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黑毛茶在二次加工制作过程中自然生长繁殖了一种有益曲霉菌,俗称“金花”,现代生物学上定名为“冠突散囊菌”,这种菌极大地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和功效。泾阳茯砖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较强的降压降脂,调节血糖的功效,是天然的“降三高”保健品。因此,泾阳茯砖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因为泾阳独有的水质、气候、技术适合这种菌的生长繁殖。自古便有茯砖茶制做“三不离”之说。泾阳茯砖茶属黑茶之一,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泡饮时汤红而不浊,因此有诗云“慰平生兮吾将醉,一饮红汤似神仙”之说。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弥香悠远,留下了旷世的传奇和韵味悠长的惊叹。


证书持有人:
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咸阳市泾阳县所辖王桥镇、桥底镇、中张镇、云阳镇、安吴镇、三渠镇、口镇、兴隆镇、泾干街道办、永乐镇、崇文镇、高庄镇、太平镇共计13个镇(街道)21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9′~108°58′,北纬34°26′~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