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稻米

客都稻米颗粒均匀、细长、粒小、晶莹剔透,直链淀粉低、胶稠度较高。米饭油光润泽,入口软滑、有弹性、香甜可口,煲饭、煲粥均可,适合南方人口感。以大米为原材料的各种米制品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客都“米粄”传承千年,不仅成为梅州本地人喜事节庆、招待亲友的必需食材,而且成为海内外乡贤寄托乡情的重要媒介。

梅州被誉为“客都”,气候温和,山水相衬,稻米文化源远流长,是广东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客家人擅长加工大米制品,各种形式的粄、米粉、米糕做起来得心应手。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客都稻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客都稻米”是梅州粮食类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

客都稻米产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的梅州市,保护区域范围为梅州市辖下的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和五华县等五县一市二区。

梅州,古称“嘉应州”,名字来源“嘉禾”。梅州耕种水稻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筑埂灌水,放养草鱼”的熟地种稻技术。明代,梅州已有“粘、粳、糯”的分类栽培技术。


在1733年-1911年期间的梅州称“嘉应州”,得名就源于“嘉禾”。“嘉禾”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则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据《雍正朱批谕旨》显示,雍正八年冬十月潮州知府申报:“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县区)产嘉禾,一茎四五穗盈亩”。雍正大喜,“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古时梅州客家人长期耕种水稻,形成了梅州客家特别的稻耕文化,广泛流传下来很多客家山歌、儿歌、谚语描述或总结稻米生产技术和经验。如农谚:“懵懵懂懂,惊蛰浸稻种”、“谷雨莳田立夏止”、“清明前打扮田,谷雨前后好莳田”、“肥田不如先肥秧,十分谷子九分秧”等,这些农谚延用至今。

梅州,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发展粮食良好的先决条件,成为广东重要的“粮仓”。目前拥有兴宁市、梅县区和五华县3个广东省产粮大县,五华县被列入国家级粮食主产区。2016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260.15万亩,产量106.68万吨,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三位,成为广东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岭南优质稻米传统区、广东产粮大市。


在古代中国,无论黄河流域的“粟米”还是长江流域的“大米”,都属谷类,适合“囫囵”蒸煮。周秦以后,中国北方引进小麦、大麦,开始“磨粉”蒸煮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并延播四海。


在古代中国,无论黄河流域的“粟米”还是长江流域的“大米”,都属谷类,适合“囫囵”蒸煮。周秦以后,中国北方引进小麦、大麦,开始“磨粉”蒸煮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并延播四海。


“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梅州客家人对“米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回忆。“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词,在《大宋重修广韵》的米部中记录为“粄,米饼”。由此可见,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面食制作出了“粄”这种食物。


目前,梅州保留着以稻米为主料的甜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忆子粄等“米粄”数十种之多,而以稻米为主料的饭、粥、粽、粉、粄、糕、酒、醋等大米饮食近300种。


用“米粄”招待、馈赠亲友已成为梅州客家人的“家常便菜”,不同的“米粄”寄托着不同的祝愿与寓意。比如“发粄”,由米粉浆发酵蒸熟而成,表面隆起出现裂缝像一座小山峰,客家人称之为“笑”,可用于祭祀及馈赠亲人,红色的发粄被看作喜庆的象征;“甜粄”,客家人过年,无论贫富,必蒸甜粄,大年初一早上,客家人用甜粄拜祭过祖先后,在新年的第一餐吃甜粄,寓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美,一甜到底;“味酵粄”,是用米浆做成的点心,早晚两季“挂镰”后,几乎每家都要做此米粄尝新,以庆祝丰收,就连叶剑英元帅也对味酵粄情有独钟;“煎粄”外滚芝麻炸熟,外酥香里甜韧,是团圆的寓意所在,也是客家人春节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重要食材;“艾粄”,客家地区流传着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因此艾粄又叫清明粄,散发着浓浓艾叶香,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体现了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


梅州“米粄”都有着很长历史,“平远黄粄”、“老鼠粄”、“酿粄”制作技术还被列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粄”也成为旅外乡贤、华侨对家乡味道最好的记忆与回味,许多老一代华侨每逢喜事、节庆都还亲自制作“米粄”,可以说“米粄”文化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地貌情况:客都稻米产区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约占土地总面积75%,其中,又以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台地面积最大,约占72%。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 (2)土壤条件:客都稻米产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潮沙泥土、紫色土、菜园土、石质土、赤红壤、红壤、黄壤、南方山地草甸土9个土类,其中水稻土是主要耕作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区)的山地、丘陵间的谷地、盆地、河谷和平缓的山坡,面积达165.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73%。此外,据最新勘测统计分析,梅州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3%,硒平均含量达0.7mg/kg土,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 (3)水文情况:产区水力资源丰富,梅州市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韩江,流域面积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91平方公里);梅江,流域面积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同时还有汀江、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丰良河等。境内多年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127亿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千瓦。 (4)气候情况: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夏日长,冬日短,全年气温高、冷热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年平均气温为20.6℃~21.4℃,各月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偏差较大,1月份最低,在11.1℃~13.3℃之间,7月份最高,为28.3℃~28.6℃,4~10月月平均气温均在21℃以上,全年大于或等于10℃的累积温度为6850℃~7598℃;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1714.6~2010.5h,一般年份,2~4月日照最少,日照最多的季节出现在7~9月。

(1)产地选择:水稻种植选择土壤、水源和大气未受工业三废和放射性污染的区域作为生产基地,土壤质地肥沃,有机质含量2.5%以上,土层深厚,耕作层在20cm以上。符合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47)的要求。 (2)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的水稻优质良种,种子符合GB/T 4404.1的要求。 (3)特定的种植方式:客都稻米种植过程按照NY/T1607-2008《水稻抛秧技术规程》、NY/T 51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抛秧生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加工技术规范:客都稻米加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大米》(GB 1354-2009)。 (5)包装、储运和销售技术规范:产品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必须是环保的和食品级的包装材料,并能提供国家相关部门的合格检验报告。储运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绿色食品按照绿色食品的执行标准储运,严防大米霉变,防止储运环节混入有害生物、有害物质等造成污染。 (6)生产记录要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详细记录生产投入品,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日期;加工生产;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保证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生产记录档案要保存两年以上。

产品特征: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 (1)外在感官特征:客都稻米颗粒均匀、细长、粒小、晶莹剔透,直链淀粉低、胶稠度较高。米饭油光润泽,入口软滑、有弹性、香甜可口,煲饭、煲粥均可,适合南方人口感。 (2)内在品质指标:经检测,客都稻米长宽比≥3.5,垩白粒率≤20%,垩白度≤5%,直链淀粉15.0~19.0%,胶稠度50~90 mm。 (3)安全要求:客都稻米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均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的要求。

包装规定:
在保护区域内的客都稻米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必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梅州市客都稻米协会提出申请,按照本规范要求生产,并按照《客都稻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客都稻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字样和标志图案。

证书持有人:
梅州市客都稻米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客都稻米产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的梅州市,保护区域范围为梅州市辖下的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和五华县等五县一市二区。地理坐标:东经115°19´~116°56´,北纬23°23´~24°56´,境全市可种植总面积17.3万公顷,年产量106.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