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大叶茶

人文历史情况:南江种茶历史源远流长。南宋时期就有官方在南江收茶税的记载,明正德年间,茶叶就列为贡品,朝廷以金碑相赐,故南江金碑茶享誉至今。南江县北接陕西,是西北茶商贩运茶叶最近的产茶县,故陕西、甘肃、青海的茶商在南江购销的记载屡见不鲜。南江茶事丰富多彩,南宋期间就有了“以茶易盐”的贸易形势,开设了茶盐交易市场,从事商贸活动,经过南宋和明清时期的茶盐交易活动,南江成了名副其实的茶盐之地。南江的金玉茶、条茶、金尖茶每年数万担沿米仓古道至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周边地区往返南江的盐茶、布匹及日用品的运输也繁忙起来,促进了川北盆周山区的开发,促进了南江的经济发展,出现大量经营茶叶的商家,中间商、经纪人、货栈应运而生,“巴山背二哥”就此出名。以南江“茶盐互市”为中心,辐射出了茶盐运输路线—米仓古道,谱写出了一面悠远而厚重的历史篇章。至今,南江本地人还称陕西、甘肃、青海的茶商为“毛葫芦”,这也是延用了宋、明朝对茶商的称谓。茶商对南江茶的产地和质量评价为,“一金碑、二落垭、早茶出于盐井坝”,四川茶叶界专家这样评论四川茶叶:“历史悠久看蒙山,规模经营看峨嵋,品质优良在南江”。南江大叶茶于1958年首先在流坝乡金台村牡丹园发现,主要分布在南江县赶场镇、上两乡、贵民乡、杨坝镇、小河等海拔800米以上地区。1959年,四川省茶叶研究所派员调查,后又在汇滩乡高岩村发现,1961年进行了产地鉴定。1965年2月,南江大叶茶被中国茶叶协会认定为全国21个地方良种之一。1985年4月经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审定为四川省4大地方良种之一。南江大叶茶具有发芽早(二月下旬萌动,三月上旬采茶)、芽头壮、生长快、持嫩性好、发芽整齐、内含物丰富,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1991年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引种栽培试验:五龄南江大叶茶生产园比同龄福鼎大白茶生产园鲜叶产量高出45个百分点),经中国茶科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川农大、西南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鉴定:南江大叶茶是制高档绿茶的优良品种。1987年,县茶研所在南江县下两镇黄草坪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县级茶叶良种场。近20余年来,新一代茶叶工作者又从南江大叶茶优良群株中选育出了南江1号、2号、20号、91号、93号、99号6个优良株系,其中南江2号已审定为国家级良种。四川省农业厅已将南江建立县级茶树良种场项目规划上报农业部。 1987年四川省元顶子茶场和县茶果站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共同研制生产的“云顶绿茶”被四川省评为优质名茶,1990年 “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分别获中西部地区第一、第三名及四川省“甘露杯”第一名、第四名。1992年“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双银奖、农业部金奖,并收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1995年“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0年获国际(成都)茶博览会双银奖。2008年10月南江被誉名为“中国富硒茶之乡”,今年4月,“南江大叶茶”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证明商标。茶叶产业在南江县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南江大叶茶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专门的规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大叶茶产业发展中具体问题。2009年四川省编制的《茶叶优势区域规划布局》中,又将南江列为了“川东北富硒茶产业区”。在南江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南江大叶茶”被列为了高效农业支柱产业,并直接与部门、乡镇、村社综合考核挂钩。二是茶叶产业化初具规模。全县共有48个乡镇种植南江大叶茶,面积超过10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近100家,其中15家拥有QS认证,已在成都、西安、重庆等大都市建有南江茶叶专卖店,年加工销售茶叶280万kg,实现产值1.7亿元。三是茶叶文化浓厚。至2008年底,全县已成功举办 “南江茶叶节”(4月28日)两届,并将其确定为我县两个重要节庆之一(红叶节、茶叶节)。四是有坚强的技术力量,农业部门设有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和南江大叶茶研究所,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9人,还适时从大专院校招聘茶叶专业优秀毕业生,为南江县茶叶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了与中国茶研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的密切联系,从茶树种质资源鉴定、绿色综合防控、茶叶产品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加工以及现代化管理等领域加强合作,促进科技的转化。全县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巴中市科技进步奖1项。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广大茶农的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的综合素质。五是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四川省元顶子茶场和四川光雾山茗兰茶业有限公司是我县茶叶龙头,自1990年起,以四川省元顶子茶场为代表的茶叶企业就开始了南江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走“公司+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使茶农、茶商、茶企、农资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了保障南江大叶茶质量安全和品牌形象,县委、县政府决定由茶叶中心负责茶叶科学化种植生产的技术指导,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工、销售制度;由质监部门负责对茶叶产品进行安全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茶叶产品市场管理。并委托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依法对“南江大叶茶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监管,从制度上保护这一鲜明地域特色名优产品的质量信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

1、土壤地貌情况:1.1、地貌特征:南江县地处川东北盆周边缘,与广元、旺苍、巴州、通江及陕西南郑接壤,地形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势态,北有米仓山脉天然屏障及国家级光雾山森林公园和光雾山风景区,全县地貌以中高山地和台地为主体,峡谷相间,坪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低位置凤仪乡桑树坝村(海拔370米),最高位置光雾山镇(海拔2507米),海拔800—1200m区域是南江大叶茶生产的最适宜区。 1.2、土壤特征:南江大叶茶产区土壤呈南北地带特征,土层深厚,土体厚度达10—25cm,表土颗粒以粉砂、粘粒为主。由于基岩为水平沉积岩,土体发育常见典型的粘盘层,黄刚土粘粒含量高,交换性氢、铝和盐基离子较高,矿质养分丰富,呈酸性和微酸性,pH值在4.5—6.5的土壤占全县总土壤面积的69.8%,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适于茶树生长发育。 2、水文情况:南江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明江河、巴河、木门河、韩溪河,都属于长江上游支流,境内有大中小水库25座、山塘4000座,星罗棋布的分布在茶区内,县内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纯净,能充分保证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3、气候情况:南江县区域属亚热带秦巴山区湿润性季风气候,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北边缘,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差异悬殊,年平均气温16.2℃,最热7、8月份的平均气温26.3℃,最冷1月份的平均气温5.1℃,无霜期259d,年积温平均为5070℃,年日照1500h,年降水量1180mm,相对湿度72%,森林覆盖率为62.3%。由于南江县独特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绿色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度大、春季回暖早”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南江大叶茶常年在3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 4、人文历史情况:南江种茶历史源远流长。南宋时期就有官方在南江收茶税的记载,明正德年间,茶叶就列为贡品,朝廷以金碑相赐,故南江金碑茶享誉至今。南江县北接陕西,是西北茶商贩运茶叶最近的产茶县,故陕西、甘肃、青海的茶商在南江购销的记载屡见不鲜。南江茶事丰富多彩,南宋期间就有了“以茶易盐”的贸易形势,开设了茶盐交易市场,从事商贸活动,经过南宋和明清时期的茶盐交易活动,南江成了名副其实的茶盐之地。南江的金玉茶、条茶、金尖茶每年数万担沿米仓古道至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周边地区往返南江的盐茶、布匹及日用品的运输也繁忙起来,促进了川北盆周山区的开发,促进了南江的经济发展,出现大量经营茶叶的商家,中间商、经纪人、货栈应运而生,“巴山背二哥”就此出名。以南江“茶盐互市”为中心,辐射出了茶盐运输路线—米仓古道,谱写出了一面悠远而厚重的历史篇章。至今,南江本地人还称陕西、甘肃、青海的茶商为“毛葫芦”,这也是延用了宋、明朝对茶商的称谓。茶商对南江茶的产地和质量评价为,“一金碑、二落垭、早茶出于盐井坝”,四川茶叶界专家这样评论四川茶叶:“历史悠久看蒙山,规模经营看峨嵋,品质优良在南江”。南江大叶茶于1958年首先在流坝乡金台村牡丹园发现,主要分布在南江县赶场镇、上两乡、贵民乡、杨坝镇、小河等海拔800米以上地区。1959年,四川省茶叶研究所派员调查,后又在汇滩乡高岩村发现,1961年进行了产地鉴定。1965年2月,南江大叶茶被中国茶叶协会认定为全国21个地方良种之一。1985年4月经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审定为四川省4大地方良种之一。南江大叶茶具有发芽早(二月下旬萌动,三月上旬采茶)、芽头壮、生长快、持嫩性好、发芽整齐、内含物丰富,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1991年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引种栽培试验:五龄南江大叶茶生产园比同龄福鼎大白茶生产园鲜叶产量高出45个百分点),经中国茶科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川农大、西南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鉴定:南江大叶茶是制高档绿茶的优良品种。1987年,县茶研所在南江县下两镇黄草坪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县级茶叶良种场。近20余年来,新一代茶叶工作者又从南江大叶茶优良群株中选育出了南江1号、2号、20号、91号、93号、99号6个优良株系,其中南江2号已审定为国家级良种。四川省农业厅已将南江建立县级茶树良种场项目规划上报农业部。1987年四川省元顶子茶场和县茶果站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共同研制生产的“云顶绿茶”被四川省评为优质名茶,1990年 “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分别获中西部地区第一、第三名及四川省“甘露杯”第一名、第四名。1992年“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双银奖、农业部金奖,并收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1995年“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0年获国际(成都)茶博览会双银奖。2008年10月南江被誉名为“中国富硒茶之乡”,今年4月,“南江大叶茶”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证明商标。 茶叶产业在南江县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南江大叶茶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专门的规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大叶茶产业发展中具体问题。2009年四川省编制的《茶叶优势区域规划布局》中,又将南江列为了“川东北富硒茶产业区”。在南江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南江大叶茶”被列为了高效农业支柱产业,并直接与部门、乡镇、村社综合考核挂钩。二是茶叶产业化初具规模。全县共有48个乡镇种植南江大叶茶,面积超过10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近100家,其中15家拥有QS认证,已在成都、西安、重庆等大都市建有南江茶叶专卖店,年加工销售茶叶280万kg,实现产值1.7亿元。三是茶叶文化浓厚。至2008年底,全县已成功举办 “南江茶叶节”(4月28日)两届,并将其确定为我县两个重要节庆之一(红叶节、茶叶节)。四是有坚强的技术力量,农业部门设有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和南江大叶茶研究所,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9人,还适时从大专院校招聘茶叶专业优秀毕业生,为南江县茶叶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了与中国茶研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的密切联系,从茶树种质资源鉴定、绿色综合防控、茶叶产品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加工以及现代化管理等领域加强合作,促进科技的转化。全县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巴中市科技进步奖1项。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广大茶农的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的综合素质。五是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四川省元顶子茶场和四川光雾山茗兰茶业有限公司是我县茶叶龙头,自1990年起,以四川省元顶子茶场为代表的茶叶企业就开始了南江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走“公司+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使茶农、茶商、茶企、农资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了保障南江大叶茶质量安全和品牌形象,县委、县政府决定由茶叶中心负责茶叶科学化种植生产的技术指导,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工、销售制度;由质监部门负责对茶叶产品进行安全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茶叶产品市场管理。并委托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依法对“南江大叶茶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监管,从制度上保护这一鲜明地域特色名优产品的质量信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产地选择上重点考虑气候、土壤、地形三个方面因素。年均气温大于13℃,年降雨量大于1000mm,茶树生长季节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土壤为酸性土壤(pH4.0~6.5),土层深厚(50cm以 上)肥沃,土质以壤土为宜;地形地势,坡度15°~25°的坡地,应开梯建成水平梯级茶园;海拔高度不宜超过1500m。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国家级良种南江大叶茶无性系苗木为栽培品种,苗木质量达到国家乙级标准,苗高20cm以上、茎部直径0.4cm以上、根系完整、无检疫性病虫害。 (3)生产过程管理:①合理密植:实行双行错窝条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33~45cm,株距20~33cm,每穴栽2株,每亩栽4800~5000株。②深耕施肥:划线定行挖种植沟,沟深40~50cm,宽60~70cm;老茶园换种改植时,应先挖除老茶树,再在老茶园的行间挖种植沟。底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2500kg,或油枯200~300kg,磷肥50~100kg,肥与土混匀后,再盖土至高于地面5~10cm。③茶苗移栽:首先浅锄,拌细种植沟土壤,然后拉行绳,按大小行距放线开沟,沟深10cm左右。移栽时间以晚秋(9月至10月中旬)或早春为宜。移栽时,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层层踩紧踏实。埋土过半,浇一次定根水,待水分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原插穗顶端上的短茎刚好埋入土中为宜),不宜过深过浅。④幼苗期的管理,做好以下几个环节:a抗旱、防冻保苗。茶苗移栽后,要保持茶园土壤湿润,一周内无雨,要及时浇水以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两旁各30cm左右,盖草10cm厚,上压碎土,既保水分及防冻,还可防止杂草生长。在茶园行间,可适当间作花生、豆类、草莓等矮秆作物,并与茶苗保持30cm的距离,避免对茶苗造成损害。此外,增施基肥、培土壅根、茶园灌水等对预防冻害,也有很好的效果。b间苗补苗。新建茶园,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须抓紧时间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最好采用同龄的茶苗补,补植后要浇透水。c浇耕施肥。新建茶园,行间空隙大,易滋生杂草,妨碍茶树生长,必须经常浅耕除草深耕施足底肥。茶丛周围的杂草要用手拔,避免损伤根。从栽后第一年的4月下旬开始,年施追肥2~3次。第一次在距茶苗13~15厘米远的上方,挖7~10cm深的穴,浇上半瓢清粪水(50升水兑三四瓢猪粪尿或250~300克硫酸铵),随即覆盖。以后每次每亩可施纯氮1~2kg(折合尿素2.5~5kg)。d把好定型修剪关。第一次定型修剪:当75%~80%的茶苗长到30cm以上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以离地面15~20cm为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后一年进行。修剪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cm(即离地面30~40cm为宜)。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只要苗高达到修剪标准,即可提前进行。用水平剪按修剪高度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茬头。第三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cm(离地40~50cm),用水平前将蓬面剪平即可。幼年茶树经二次定型修剪后,若生长良好,可打顶轻采(留下三四片叶)。待茶树高度达60cm以上,树幅达80cm左右,树冠基本定型后,可适当留叶采摘;直到树高70cm以上,树幅120cm时,即进入旺采期。⑤投产茶园的管理技术:a基肥施用。一般在9~11月结合深耕施入,名优茶生产园应适当早施。基肥用量:幼龄茶园每年平均亩施有机肥750kg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增加50~100kg饼肥,25kg过磷酸钙和15kg硫酸钾。投产茶园,每年平均亩施有机肥1500~2500kg,或饼肥100~150kg,过磷酸钙25~50kg,硫酸钾15~25kg。基肥要深施,成龄茶园,通常在茶丛边缘垂直向下位置开施肥沟,也可隔行开沟,每年更换位置,沟深20~30cm;幼龄茶园按苗穴施,施肥穴与根颈的距离:一二年生茶树为5~10cm,三四年生茶树为10~15cm。深度15~25cm。b追肥施用。一般每年进行3~4次。早春施催芽肥,以越冬芽鳞片初展期最为适当(2月中旬左右);春茶和夏茶结束后,应分别进行第二三次追肥。气温高、雨水多、茶树生长期长的地方,可进行第四次追肥。根外追肥应考虑施微量元素,喷施浓度要适宜。一般浓度为硫酸铵1%~2%,尿素0.5%~1%,过磷酸钙1%~2%,硫酸钾0.5%~1%,硫酸锌50ppm、硫酸锰0.01%;以一芽一叶开展时喷施效果最好,每次每亩肥液50~100kg。喷施时要叶片正反面同时喷匀,特别是要注意背面的喷施,一般背面吸收能力较正面高5倍以上。c.土壤耕锄技术。浅耕一般指不超过15cm,一年需进行3~5次(多结合追肥进行),第一次浅耕在春茶前(2月中旬左右)进行,第二次浅耕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左右)进行,第三次浅耕在夏茶结束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 深耕深度要超过20cm以上,一般在9~11月结合施基肥进行。衰老茶园的耕作深度应增加到30~50cm,宽度50cm左右,以促进衰老茶树更新复壮。d.茶园修剪技术:一般每年在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度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cm。名优茶生产园也可改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作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茶树高度应控制在60~90cm之间。经多年采摘的茶树,每隔5年左右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cm深的一层鸡爪枝。衰老茶树可用重修剪更新复壮,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剪口离地30~45cm为宜。对于十分衰老的茶树,要实行台刈更新,促使抽出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高度一般以离地5~10cm为宜。 (4)产品收获:要求做到按标准分批及时留叶采摘,一般大宗、绿茶要求采摘一芽二三叶,名茶对鲜叶要求较高,一般要求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①掌握好开采期。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在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情况下,春茶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开采。夏、秋茶一般在有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开始采摘,如需采摘细嫩的名茶原料,可适当提早采摘期。②鲜叶集运。鲜叶采下后,须从鲜叶的嫩度、匀净度、鲜度等三方面进行分级归堆,不同等级的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天叶分开,正常叶与劣变叶分开,成年茶树叶与衰老茶树叶分开,上午采的叶与下午采的叶分开。快速装快运至生产加工车间,防止腐烂变质。③茶叶加工技术:根据我县茶叶加工分类,主要有扁型茶和针型茶,无论是机制茶还是手工制作,都属于绿茶大类。其工艺流程分为:鲜叶→摊晾→杀青→做形→毛火→摊晾→足火→拣剔→成品。a.扁形茶加工技术:鲜叶(单芽或叶包芽)→摊晾(场地要求清洁卫生通风,以散发清香气为宜)→杀青(要求温度160℃—180℃,抖闷结合,多抖少闷,杀透杀匀,青草气散失,清香气显露为宜)→摊晾→做形(手工做形或整形机做形要求扁平、圆、滑为宜)→毛火烘培(要求温度90℃—110℃,九成干为宜)→摊晾→足火(温度70℃—90℃,水份含量在5%为宜)→拣剔(除去碎末或杂质)→成品。b.针形茶加工技术:鲜叶(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二叶初展)→摊晾(场地要求清洁卫生通风,以散发清香气为宜)→杀青(要求温度160℃—180℃,抖闷结合,多抖少闷,杀透杀匀,青草气散失,清香气显露为宜)→摊晾→做形(手工做形或理条机理条要求直、紧、圆为宜)→毛火烘培(要求温度110℃—120℃,九成干为宜)→摊晾→足火(温度70℃—90℃,水份含量在5%为宜)→拣剔(除去碎末或杂质)→成品。 (5)生产记录要求:南江大叶茶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加工制作档案、产品出入库档案等,全面记载并妥善保管,以备查阅。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南江大叶茶嫩绿有毫,扁形茶扁平匀齐,针形茶紧细挺直,汤色嫩绿亮,滋味醇厚爽口,栗香浓郁带毫香,叶底黄绿明亮。 2、内在品质指标:南江大叶茶内含物丰富,茶多酚18.0-29.0%、氨基酸2.8-5.0%、水浸出物45.0-50.0%,硒含量0.05-0.25ug/g,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

包装规定:
产品包装应按GB7718规定执行,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同批茶叶的包装、箱种、尺寸大小、包装材料、净重应一致,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宜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如纸板、聚乙烯、铝 箔复合膜、茶听、白板纸、内衬纸及捆扎材料等。包装上的印刷油墨或标签、封签中使用的粘着剂、印油、墨水等均应无毒。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南江大叶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运输时应稳固、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碰撞或重压。贮藏时禁止与化学合成物质接触,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触。搞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仓库应清洁、防潮、避光和无异味,保持通风干燥,周围环境要清洁卫生,远离污染源。

证书持有人:
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南江大叶茶产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所辖区域内的汇滩乡、流坝乡、贵民乡、杨坝镇、上两乡、赶场镇、寨坡乡、坪河乡、光雾山镇、南江镇、东榆镇、下两镇、长赤镇、黑潭乡及四川省元顶子茶场等48个乡(镇)的171个自然村。南江县地处四川省川东北盆州边缘,大巴山南麓,长江上游地带,北纬31°50′-32°45′,东经106°27′--107°10′。南江大叶茶保护面积6200公顷,年产量28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