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高原红米

宁蒗高原红米谷粒饱满、米粒短圆;米粒表皮棕红。

种植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适宜种植的海拔1800米~2750米;年平均气温9.3℃,年降雨量960-1070mm,10℃以上积温2630℃,年均日照2298小时,霜期240d,昼夜温差大;种植区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年降雨量在960~1070mm;灌溉用水为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属金沙江水系。

3.1 产地选择 一般选择海拔1800-2750米,土壤类型为水稻土的平坝田和梯田种植。 3.2 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少数民族种植历史悠久的,适宜最高海拔种植的传统品种:群选2号和利用群选2号选育出来的丽粳13-1。 3.3 种植规程 3.3.1 浸种 3月10日将水稻种子在阳光下晒种三天,精选种子装于透气透水的袋内,放在沼气池出料间中部浸种36小时。 3.3.2 催芽 经过浸种后的种子用清水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将种子装入通气的袋,放在能升温保温的地方进行催芽四天,种子破胸露白时及时进行播种。 3.3.3 适时播种 经过浸种、后催芽后的种子3月20日进行播种。 3.3.4 培育壮秧 采取全程拱架薄膜湿润育秧,播种盖土后在秧田上做成中间70cm高的弧形拱架,在拱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四周用泥土压实并留30cm宽的排灌沟。 3.3.5 秧田管理 播种后根据田间土壤湿度情况及时进行排灌,出苗后根据气温变化情况适时通风防止烧苗。移栽前10d取薄膜进行炼苗,促进秧苗健壮生长。秧苗二叶一心时,每平方米秧田追施尿素15g。移栽前7d,每平方米秧田施尿素10g。每次施肥后浇一次水,以防肥料烧苗。 3.3.6 整田 5月15日灌水泡田后采用机械耕耙一次,平整田块,做到田平泥化、田块平整。 3.3.7 及时移栽期 5月20日开始移栽,采用厢栽,每厢宽2m、沟宽40cm,亩移栽3.0万丛,每丛栽3-4苗,亩栽基本苗8-12万。 3.3.8 田间管理 (1)灌溉 采取“清水澄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孕穗、湿润壮籽”干干湿湿的间歇式管理。移栽后40-50d进行第一次晒田。每丛分蘖达8个个时进行第二次晒田。收获前20d停止灌溉。 (2)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整田前亩均匀施腐熟的农家肥1000kg, 移栽前2d亩施25%(氮、磷、钾含量13:5:7)复合肥10-15gk、钾肥5gk,肥料施用:基肥: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1000kg,复合肥(N:P:K)10 kg,硫酸钾10kg。移栽后7d亩施尿素2.5kg。 (3)病虫草害防治 种植区地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寒冷,水稻生长期气温低、正常年份病虫害发生极轻。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辅以应用环境友好型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3.3.9 收获 水稻成熟后于10月20日开始采用机械化收获,及时晾晒,测量稻谷含水量达标(14.5%)后入库保存。 3.4 生产记录 生产过程有档案记录。包括:种子处理、育秧、大田移栽、田间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事记录,收获、晾晒、贮藏、初级工及包装等档案记录,一般保存2年。

产品特征:
4.1 外部特征 谷粒饱满、米粒短圆;米粒表皮棕红。 4.2 内在品质指标 红米蒸煮后,风味醇香,口感酥软,营养丰富;其中总淀粉≥75%,直链淀粉13%~20%,胶稠度≥55mm,蛋白质≥6.00%。 4.3 质量安全要求 种植遵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产地执行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产品执行GB/T1354《大米》标准。

包装规定:
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定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宁蒗县永宁摩梭红软米产业技术经济合作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宁蒗高原红米产地位于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涉及大兴镇、拉佰乡、永宁镇、红桥镇、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乡、宁利乡、金棉乡、烂泥箐乡、新营盘乡、蝉战河乡、跑马坪乡、西布河乡、西川乡、战河镇、永宁坪乡共15个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3′~100°53′、北纬27°08′~27°53′之间,境内南北长约150千米、东西宽90千米。种植面积3000公顷,年产量15000吨。